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馬寅初的遠見和勇氣:因發表新人口論遭批判

http://www.CRNTT.com   2012-10-13 08:10:04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人口理論和財政學專家、教育家馬寅初
  中評社北京10月13日訊/北大校史上與蔡元培齊名的校長馬寅初,其敢怒敢言敢堅守的知識分子氣節使得他成為後世學人的精神風標。季羨林曾說,建國後的知識分子中他最佩服的一個是梁漱溟,另一個就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馬寅初。

  南方人物周刊登載文章“馬寅初的遠見和勇氣:因發表新人口論遭批判”: 

  馬寅初的遠見和勇氣

  薩義德把知識分子定義為創造新靈魂、新傳統的流亡者和邊緣人,以獨立的姿態和不可讓渡的原則“對權勢說真話”,“如果你的眼睛盯著主子,就只是一個門徒或追隨者,或者看門犬”。

  馬寅初先生之所以能夠成為後世學人的精神風標,成為北大校史上與蔡元培齊名的校長,正是緣於他在萬馬齊喑的年代敢怒敢言敢堅守,“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胡適語)。

  他的“新人口論”和“團團轉理論”自1958年開始被批判,高壓之下他提筆應戰,“我雖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敵眾,自當單身匹馬,出來應戰,直至戰死為止,決不向專以力壓服不以理說服的那種批判者們投降。”

  馬寅初並非一個與政治絕緣的書齋學者,他曾歷任國民政府浙江省政府委員、南京國民政府立法院委員、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與財政委員會委員長等職。解放初,他應周恩來之邀北上參政,起初被任命為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後又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熱烈地擁抱社會甚至擁抱政治,幾乎是他們那一代知識分子共同的命運。馬寅初曾積極強調辦教育要學習新思想,1951年暑假,他所主持的北大率先在全國高教界發起“改造思想、改革高等教育”的學習運動。

  然而,1958年之後,在政治話語全面轄制學術話語、大批知識分子失去獨立思考和獨立批判的傳統時,馬寅初用自己對學術底線的堅守贏回了一個知識分子應得的尊敬。持續兩年多的大批判中,馬寅初沒有寫過一個字的檢討,“因為我對我的理論有相當的把握,不能不堅持,學術的尊嚴不能不維護,只得拒絕檢討。”

  為什麼身居高位的他能在政治運動中不迷失,不盲從,堅守住自己的學術底線?學術與政治之間的關係,他怎樣理解,怎樣把握?我們以人口問題為軸線,聚焦馬寅初的經歷、抉擇、遭遇,嘗試解析一個知識分子在政治與學術之間遭受擠壓和衝撞的心靈史。

  學術問題為何會演變成政治問題?1957年春夏原本贊同人口“計劃生產”的毛澤東為何突然改變立場,將以馬寅初為代表的人口學者推向政治祭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