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農民工向中西部回流是大趨勢

http://www.CRNTT.com   2012-10-16 11:28:07  


廉政瞭望第19期封面
  中評社北京10月16日訊/在外打拼多年,如今要回鄉。城市,還是村莊?曾經外出打工的那個岔路口,又一次橫在返鄉農民工的面前。廉政瞭望日前登載紀實文章“專家稱農民工向中西部回流是大趨勢”:

  民工返鄉潮

  在外打拼多年,如今要回鄉。城市,還是村莊?曾經外出打工的那個岔路口,又一次橫在返鄉農民工的面前。

  難以想象,站在你面前的一個個披著風霜的農民工,背後都有著講不完的故事,沿著大街小巷,數著天邊寒星。儘管,曾經的村莊,無法種植他們的心願,但如今鄉愁在呼喚他們,自己的家鄉等著他們重建,再次成為他們的責任地。

  他們已不再是一個“農民”,有的懂技術,有的懂管理,有的賣點子,有的想創業……而家鄉也悄悄發生了變化,他們的舞台在哪裡?夢想又能否在此發芽?

  “項羽說,‘富貴不歸家,如衣綉夜行’。我當年曾討厭家鄉生活的窮困,我是有野心的,當初出去打工那天我就想過,總有一天要當個大老板回來,是家鄉把我培養成了個小老板,該是我反哺的時候了。”

  ——熊順祥

  一個棒棒的返鄉創業記

  文_本刊記者  舒煒

  雖說早已過了白露,重慶璧山的溫度卻超過了39度,宛如三伏,此時正是熊順祥生意的淡季。貪涼的他起了個大早,去了趟重慶城裡頭看行情,路過海椒市場時,他看到了幾個過去在朝天門一起幹活的的棒棒朋友,依舊坐在地上,樹個找活幹的小牌子,抽煙、談笑、打牌。而這一次,他沒有上前去打招呼。

  “我也曾是山城棒棒軍”

  “不當化學老師了,我要去重慶朝天門當棒棒。”

  20多年前,當璧山大興鎮的民辦老師熊順祥做出這個艱難決定時,幾乎遭到了全家人的一致反對。在他們眼中,瘦小的熊順祥是怎麼都吃不消碼頭邊上那些苦力活的,在鄉下當個老師雖然工資很少,但還是份體面的工作。

  “我最早的工作是在重慶江邊上‘洗沙’,就是周克華幹過的那個活,從早上五六點幹到晚上七八點,一天才1塊多錢,你根本不能想象那是什麼生活。後來當老師以為好點了,但當時教書匠不值錢啊,一個月的工資20塊3,照樣養不活一大家人。”熊順祥回憶起當年的生活有點躊躇,任由煙蒂慢慢加長,“當時聽人說去朝天門當棒棒每個月‘要賺很多錢’,家裡又剛好缺錢蓋房子,沒有房子,都不好‘耍朋友’,於是我就出去了。”

  這一出去,誰想竟是20多年。

  最開始,熊順祥在朝天門幫人搬貨,每當有運載著海椒、花椒的大船到岸,棒棒們都會蜂擁到碼頭邊爭著“下貨”,而他總是奮力衝刺在第一個。但他在搬起第一箱花椒,聞到第一縷麻香味的時候,絕沒想過今後為了這些調味料,要耗盡自己一輩子的精力。

  “我迷戀花椒的味道,那是一種刺激的味道。每次搬貨,我都會大口嗅著那縷縷麻香,奇怪的是,它似乎會讓我渾身上下勞累的每個毛孔都得到釋放。”熊順祥對花椒的深入認識,是不久後在重慶菜園壩火車站旁幫著別人賣花椒。“那裡的貨源供應著整個重慶的麻辣燙,天長日久,我也摸索出一些門道。”

  璧山縣長期以來是一個農業大縣,過去在每年春節後,縣裡絕大多數青壯年勞力都外出打工,“工字不出頭”就是這裡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語,意思是打工不能打一輩子,下苦力注定這只是吃青春飯的職業。

  就是這樣的生活,熊順祥也堅持到自己成為了老板信任的人,帶著他到處去進貨,“當掙的錢也是少得可憐,老板是不管我們的生存的,我頂不住壓力,就自己出來幹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