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莫言家族:不做人上人 也不能做人下人

http://www.CRNTT.com   2012-10-28 09:03:21  


 
“你家三兒子把我給寫死了”

  管謨業終於穿上了夢寐以求的軍裝,去了離家不遠的山東黃縣總參某部當兵。

  送兒子走的那天,母親哭得稀裡嘩啦。平日嚴肅的管貽範對著小兒子說:“凡事謹慎,切記禍從口出,人不要張狂,否則必遭禍患。”

  後來,管謨業改名莫言,也正是因為父親的這番話。

  “這一次是真正和野菜、地瓜幹離了婚。”莫言剛到新兵連的第一頓飯,一籠雪白的小饅頭,他一口氣吃了八個。炊事班長對司務長說:“壞了,來了個大肚漢。”司務長回答:“吃上一個月就吃不動了。”果然,一個月後,莫言肚子裡有了油水,同樣的饅頭只能吃兩個了。

  初到部隊,莫言和所有的農村兵想法一樣,好好表現,挖廁所,重活臟活啥都幹,爭取提幹留在部隊。他很快當上了副班長,還成為連隊裡的圖書管理員。因為表現突出,自稱高中文化的莫言被上級調到河北保定,當新兵連的政治教員和保密員。

  小學畢業的莫言惡補大量馬列著作後,也敢拿著大學教材給戰士們上課了。在哥哥的往來書信指導下,他閱讀了大量的古典文學,寫作水平也得到質的飛躍。

  在哥哥的指導下,莫言的第一篇小說《春夜雨霏霏》發在了保定的《蓮池》上。

  文學最終改變了莫言的命運,1982年,靠著發表的8篇小說,在領導的大力推薦下,部隊留下了超齡的莫言,提升他為行政23級的排級幹部,還把他調到了北京延慶總部當宣傳幹部,負責理論教育工作。

  在莫言小說《白駒秋千架》中,第一次出現“高密東北鄉”。此後,莫言所有小說故事,都圍繞“高密東北鄉”展開。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高密東北鄉,與福克納筆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和馬爾克斯筆下的馬貢多鎮一樣,成為世界文學版圖上的地標。

  “莫言筆下的東北鄉,是以他生活的故鄉河崖公社為原型虛構的,現實裡的高密都是一馬平川,但在他的筆下,東北鄉除了平原,有森林、湖泊、高山、草原,這是典型的虛構文學世界。”莫言大哥管謨賢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1984年7月,解放軍藝術學院首次設立文學系,部隊老作家徐懷中當系主任。考試只有3門課,政治、語文、史地,莫言考了216分,其中語文90分。他和錢鋼、崔金生、李存葆等人成為了同學。

  兩年之後,軍藝畢業的莫言被分配到總參政治部文化部當創作員,在北京城裡安了家。接下來,莫言又考上了北京師範大學與魯迅 文學院合辦的研究生班,拿到了文學碩士學位。

  在軍藝的兩年,讓莫言找到了自己的創作方向。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紅蘿蔔》源於他的真實遭遇:12歲時他在一個離家不遠的工地上,給一個鐵匠拉風箱,他溜到旁邊的蘿蔔地,偷了一個紅蘿蔔,被人抓住,脫了他的鞋讓他對著毛主席像當眾認罪,回家又被父親拿繩子抽打。

  《紅高粱》是莫言1985年寫的,那年剛好是抗日戰爭勝利四十周年,他想起了棉花加工廠的好友張世家講的孫家口伏擊戰。

  1938年3月15日,當時駐膠縣的日軍汽車隊,經常從村後的石橋上經過,到平度縣城去。當時高密東北鄉的游擊隊伏擊了路過的汽車隊,這一戰消滅日本鬼子三十多人。後來,日本軍隊報復,把公婆廟村當成了孫家口,一路燒殺搶掠,槍殺一百多人,燒光公婆廟村的房屋。

  在真實歷史基礎上,莫言進行了大膽的虛構和想象,小說裡的“我奶奶”人物性格直接取自莫言的奶奶。莫言的奶奶和《紅高粱》裡的奶奶都姓戴,是管家的大總管,一家十幾口人的吃穿全由她安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