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對台策:往昔黃金十年 前景青勝於藍

http://www.CRNTT.com   2012-11-05 09:05:47  


資料圖:2005年4月29日,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連戰率領的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全體成員。
  中評社北京11月5日訊/澳門新華澳報今天登載富權的評論文章“對台策:憶往昔黃金十年 望前景青勝於藍”,內容如下: 

  中共十七屆七中全會昨日閉幕,會議公報確認中共政治局會議的建議,中共“十八大”於本月八日召開。而在中共“十八大”前夕,新華社發表了一系列的政論性述評,總結了胡錦濤擔任中共總書記的“黃金十年”中,我國在政治、經濟、社會諸領域的驕人成就。昨日發表的,是由新華社涉台記者端木來娣(港澳台部主任,曾是中共“十六大”代表)、陳斌華、張勇聯合撰寫(新華社涉台記者許曉青、李寒芳、林甦、許雪毅等參與採寫)的《和平發展開新局--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紀實》一文。由於該長達七千多字的政論性述評是在十七屆七中全會閉幕之前幾個小時播發,因而有可能是這一系列述評的“壓軸篇”,至少也是至為重要的一篇。

  其實,在中共“十八大”之前,也有幾篇涉台論文總結了胡錦濤“黃金十年”對台政策的成就,主要是中台辦、國台辦主任王毅發表於《求是》雜誌今年第二十期的《十年來對台工作的實踐成就和理論創新》,及王毅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的《在台灣問題上我們具備決心、信心和耐心》。相比之下,王毅前文主要是以中台辦、國台辦的工作職責為切入點,闡述執行胡錦濤對台路線和方針的實踐總結和理論昇華,後文則是對未來對台工作的展望和決心。而新華社的專文,則時從新聞記者現場採訪的感性出發,切合胡錦濤“黃金十年”對台工作的幾段核心論述,理論結合實際地提煉出提練出幾個觀點,深入淺出,文風活潑,可能更易於為台灣受眾閱讀及接受。總之是各有特色,互為呼應及補充。

  新華社的專文,在理論上貫穿了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而“科學發展觀”體現在對台工作領域,就具體化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中共“十八大”前夕發表此文,就有著“承前啟後”作的意義。實際上,文中就指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的開闢與推進,不僅在六十多年的兩岸關係史上具有分水嶺的意義,而且為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創造了充沛的動力,提供了寶貴的啟示。……最重要的啟示是要繼續運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對台工作實踐,堅持在發展的基礎上解決台灣問題,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全面協調推進兩岸關係的可持續發展,堅持統籌兼顧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因素。”估計,這些論述有可能是源自於胡錦濤即將在“十八大”報告,在獲得代表們通過後,也就成為未來五年以至十年對台工作的提綱挈領,亦即在對台工作上“胡規習隨”的重要內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