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韓國人眼裡的中韓朝貢史

http://www.CRNTT.com   2012-12-02 09:48:43  


韓國人對華印象多負面 不願見中國崛起
  中評社北京12月2日訊/今年是中韓建交二十周年。二十年來,中韓關係時冷時熱,兩國民眾之間圍繞著傳統文化歸屬更是摩擦不斷——我國民眾經常指責韓國“剽竊”中國傳統文化為己有。騰訊歷史日前登載文章“韓國人如何理解兩國傳統朝貢關係”指出,這種指責一方面由於誤解,一方面由於中國媒體捏造新聞。但我國民眾潛意識裡多不認同韓國文化的獨立性,習慣以朝貢體系來理解傳統中韓關係;而今天的韓國對這種歷史上的朝貢體系並無多少好感,也是不容忽略的事實。
 
韓國人眼裡的中韓(朝)朝貢關係

  歷史上,韓國人曾十分擁護朝貢體系。譬如明朝的國力強盛,李氏朝鮮視之為文明和安全之依托,是“上國”,從文化到政治全方位對其認同。但近代韓國民族獨立,以及中韓國力之間的變化,現今不少韓國人把歷史上的朝貢體系當作是一種屈辱。

  大部分韓國人承認朝貢體系下韓國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

  歷史上,中韓兩國曾是宗主關係,大多數韓國人承認歷史上韓國文化深受中國影響,也肯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貢獻。譬如韓國教科書寫道:“儒家成為在中國占據統治地位的學問,對韓國、日本等周邊國家的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火藥、指南針、活版印刷術、與漢代的造紙術一同被稱為中國的‘四大發明’。……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對知識的普及作出貢獻。……造紙術的傳入對歐洲地區的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同時認為韓國人比中國人更好地傳承儒家文化,將中國傳統文化改造成為本國的東西

  韓國人並不諱言中韓文化的深厚淵源,但同時認為對中國傳統文化推陳出新,融入本國的元素,在儒家文化的傳承上比中國做得反而更好。韓國教科書一直強調,將中國傳統文化改造成本國的東西:“……高麗從中國引進了官僚制和科舉制,留下金屬活字印刷術、大藏經、青瓷等優秀的遺產,韓民族參與了世界文化的發展進程,以旺盛的創造力維持並發展了文化的主體性……”

  近年來,中韓民間在傳統文化歸屬上打了不少嘴仗,譬如2008年,我國民間指責韓國將“江陵端午節”申遺,認為韓國人不顧廉恥“剽竊”中國文化。其實爭吵主要是誤會。韓國人的端午祭是1000多年前從中國引進過去的,但是1000多年期間,韓國人將端午祭融入了很多韓國的民族元素,跟我國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根本不是一回事。又如我國民間熱傳韓國人聲稱發明活字印刷術,其實韓國教科書承認活字印刷術是中國發明,不過其後進行改造,開發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術:“在宋代取得巨大發展的印刷術不僅大大改變了宋代文化的性質,而且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在此後的中國,雕版印刷術繼續得到發展,而活版印刷術卻未能進一步得到發展,其命脈在中途被斷絕。活版印刷術傳入韓國之後得到普及,並在世界上首次造出金屬活字。” 目前我國部分學者也支持這一點,但也有學者提出異議。北京大學肖東發教授認為,早在宋元時期,我國先人就利用泥、木、銅、錫等活字印刷進行了多方探索和實驗,朝鮮金屬活字的發展是在進入李朝以後,相當於我國明代初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