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新年兩岸首務:深化和平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13-01-04 08:51:04  


  
  2012年對台灣來講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從島內政局來看,2012年年初舉行的台灣地區領導人及“立委”兩場重要選舉,馬英九成功連任,國民黨在“立法院”維持過半優勢,穩住陣腳,有效遏制了實力急劇下滑的勢頭。選後,國民黨積極採取各種措施,推動政黨轉型,深化黨務改革,加強“以黨輔政”,增進黨政間協調合作。馬英九提出“拼經濟、重社福”的目標,但受島內外及主客觀等多種因素影響,國民黨積極努力施政,效果卻不理想,施政困難重重,執政優勢漸失,發展勢頭呈明顯下降趨勢。在內政改革方面,美牛進口案朝野尖銳對立,禽流感延報、證所稅改革、油電價格雙漲風波一個接著一個,加之泛綠陣營煽風點火,民眾不滿情緒高漲,至520就職,島內一片“嗆馬”、“批馬”聲。連任就職月餘,又爆馬的親信、時任“行政院”秘書長要職的林益世索賄貪腐案,在島內掀起巨大的政治風波,令原已陷入困境的國民黨雪上加霜;此後軍公教福利待遇、工資調漲、勞保金危機等問題再掀一波又一波波瀾,重創馬當局,馬英九及其執政團隊支持度、滿意率一降再降,創下新低。馬英九連任後雖組建了“財經內閣”,制定了經濟發展規劃,但受國際經濟大環境的不利影響,台灣外向型經濟始終低迷,GDP增長從“保四”變“保一”,至2012年底,島內經濟形勢未見根本性好轉,島內民眾無感現象依然突出,這些都對馬當局執政造成消極影響。 

  從島內反對陣營來看,民進黨作為最大的反對黨,在年初“大選”失利後,黨內低迷不振,調整兩岸政策的呼聲一度甚囂塵上。但隨著馬當局施政不利,民進黨重新回到為反對而反對的舊有道路上來,特別是5月黨主席改選,民進黨內部掀起新一波派系之爭、路線之爭。蘇貞昌當選民進黨主席後,受制於深綠派系的制約,其兩岸政策愈發保守,黨內兩岸政策調整也是雷聲大雨點小。雖然有民進黨人士以個人身份訪問大陸,但都不代表民進黨立場,民進黨始終不能拋棄“台獨”黨綱,民共黨對黨交流並未真正開啟。10月上旬民進黨大老謝長廷赴大陸進行“開展之旅”,引發兩岸高度關注。但後續民進黨以黨主席蘇貞昌為首,對謝長廷訪陸冷處理,謝長廷參訪大陸時提出的一些主張在黨內未獲得廣泛認同和采納,甚至遭到打壓。隨後民進黨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但該委員會非但不具有調整大陸政策的實質功能,相反卻淪為黨內政爭工具。民進黨大陸政策轉型仍在黑暗中徘徊,未來重返執政仍然艱難。 

  2012年對兩岸關係來講也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兩岸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格局繼續保持穩定發展。兩岸政治互信基礎不斷鞏固,經濟合作和各領域交流保持良好勢頭。兩岸在三月“胡吳會”上,進一步明確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原則,四月的“李吳會”進一步明確了深化兩岸合作和交流的方向。兩岸兩會成功簽署兩岸投資保障協議和兩岸海關合作協議,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也成功建立,並已經著手實施,為兩岸經濟合作向更廣、更深的目標發展打通了任督二脈,開啟了“金融直航”。兩岸人員往來和文化交流不斷深化,借助“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海峽論壇”等平台,兩岸經濟合作、文化交流、民間往來等進一步擴大,深化互信,增進兩岸人民之間的情感。11月中共十八大勝利召開,大陸提出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前景,提出繼續鞏固兩岸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保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穩定發展,推動祖國統一進程。12月台北舉行“台北會談”和“九二共識論壇”兩場學術研討會議,兩岸重量級專家學者就增進互信與認同、探討兩岸政治議題展開非官方對話交流,進一步溝通意見、增進共識,鞏固互信,為未來兩岸官方協商解決政治議題鋪設道路、創造條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