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新型城鎮化:慢是一種風景

http://www.CRNTT.com   2013-02-16 09:37:25  


推進新型城鎮化關鍵是要因地制宜
  中評社北京2月16日訊/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1.27%,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從1978年的17.92%,到如今超過50%,中國城市化率平均每年以百分之一的速度遞增,快速的城鎮化成為中國發展的重要標誌。有觀點認為,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太快了,很多在其他國家需要10年、20年甚至半個世紀才能完成的建設,我們在4-5年就必須完成;但也有觀點認為,城市化的發展關鍵是在發展觀、利益觀和政績觀上出了問題,而不是速度本身有什麼大的不妥。

  人民論壇發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文章表示,推進新型城鎮化,關鍵是要因地制宜。根據各種推算,中國在未來的幾十年中還會有幾億農業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抓住理念、資源和制度這三個核心要素,按照舍得放、慢一點、可持續的思路,總結和借鑒國內外城鎮化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確保中國城鎮化的過程在“人的現代化”的健康道路上發展,這既是我們這一代人面臨的歷史性命題,也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中國的“城市病”已經蔓延到省會城市甚至二三線城市

  文章認為,中國近年來城市化的高速發展,既有其經濟社會發展客觀的需求,也有一些是由於扭曲的激勵機制所造成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城市功能定位太高太全。目前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是全國很多城市的發展定位都很高,希望是國際、國內或者區域的中心城市;想承擔的功能太齊全,希望成為經濟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等等。這樣的結果是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人口規模等都在不斷升級提高,需要的投資也越來越大,國際上看到的“城市病”也越來越普遍。這種高定位攀比現象的原因在於越是高定位,越是功能全,往往就越能吸引各方的注意力,就越能夠從上級或其它地方吸引到投資,從而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攀高的激勵機制。如果說國際上“城市病”比較突出地在一些國家的首都和特大城市出現,那麼中國的特點就是“城市病”已經蔓延到省會城市甚至二三線城市。這種定位高、功能全的城市建設往往投入巨大,潛在的投資浪費的風險也很大。

  地方政府推動城市化心情太急。從各級政府提出的發展目標和實現速度看,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太快了,很多在其他國家需要10年、20年甚至半個世紀才能完成的建設,我們在一個4-5年任期之內就必須完成。與國外形成鮮明的對比,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哈佛大學10年前在薩默斯擔任校長期間曾經啟動一個擴展校園的計劃,要在查爾斯河的另一邊增建一些教學和研究樓群。相關計劃與當地百姓,與校內教師學生經過多輪溝通,甚至在學校辦公樓中單獨辟出一個展室,向感興趣的社會公眾解釋說明新校園的方案。但這個計劃是要經過15-20年的過程才能完成。就在哈佛擴建方案徵求意見的同時,中國數以百計的大學已經在幾年之間建成了一座座新的大學城或新校區。這種差別一方面有我們作為後發國家爭分奪秒的幹勁,有我們地方政府的各種創新,但另外一個方面也有我們任期制的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