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韓國轉型 為何能成功避免革命

http://www.CRNTT.com   2013-02-27 12:28:13  


 
  第二,反對者也覺得沒必要、不願意走極端。

  既得利益集團沒有選擇死扛,這提供了改革的空間;反對者認為沒有必要走極端,使得運動中的極端派別不得人心。

  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通常是比較極端的派別,但在盧泰愚的民主宣言發布以後,這些極端勢力迅速被民眾所拋棄。過於熱衷運動的極端派別民眾黨角逐1988年和1992年國會議席時,已經很少有人願意投他們的票。即使在工業城市蔚山,工人也不願將選票投給工人候選人。人們普遍覺得,在政府顯露出開明的誠意之後,激進的運動已經沒有必要。

  1987年後,民眾運動開始逐漸被市民運動所代替。在市民運動中建立的主要組織包括:經濟正義市民聯盟、廉政之眼、公正選舉市民運動聯合會、參與民主人民聯盟以及青年基督教聯盟等等。這些市民運動組織,比之前更注重關注細節的進步。多研究問題,少談主義,是市民運動與之前民眾運動的不同。這樣的轉向,表明韓國的社會運動越來越走向建設性,極端勢力基本退出了歷史舞台。

  第三,中產階級的穩定作用。

  1980年韓國中產階級約占總人口的35%,1985年為40%-50%。中產階級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道德感及民主意識都很強,是全面改革的重要推手。

  1987年6月9日,《韓國日報》曾對中產階級的政治意識作了一項民意調查,有85.7%的中產階級同意“即使推遲經濟發展,我們也應促進人權”的命題。1986年7月仁川警察殘酷虐待前漢城國立大學女生金英姝及1987年初特種保安警察折磨學生活動家樸中哲致死曝光後,中產階級表現出極大憤慨。當全鬥煥1987年4月13日突然發表講話要求韓國社會停止關於修憲的討論,並要“嚴懲暴力和破壞社會安定的行動”,中產階級再也按捺不住,紛紛參與“六月抗爭”。他們的介入打破了威權政府與反對勢力間的僵持狀態,對結束專制統治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中產階級也有相當理性和保守的一面。他們是經濟發展的受益者,對秩序有相當的敏感性,一旦社會民主鬥爭極端化,中產階級便會退出民主運動,這是其保守性的表現。

  第四,社會組織的有序參與。

  沒有組織的人群只能是烏合之眾,很難與威權政府進行健康博弈,要麼一事無成,要麼是混亂的暴民革命。韓國之所以避免了這兩個極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些運作良好的民間社會組織。

  比如基督教會。朝鮮戰爭後,在歐美政治文化的影響下,韓國基督教會迅速發展,基督教徒主要是城市市民和中產階級。基督教思想彌補了儒家傳統思想中反抗精神的不足,在維護人權、實現社會公正和產業和平、促進民主政治和鼓勵經濟奮鬥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威權政府在對付有著國際背景的教會時往往不得不有所顧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