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城市服務業與生機

http://www.CRNTT.com   2013-04-02 09:26:49  


高科技產業和制造業的發展也同樣帶來對於服務業的需求
  中評社北京4月2日訊/“人口密度有利於服務業。越發展高技術產業,帶動的低端服務業越多。這就是經濟規律”最新一期《財經》雜誌(2013年3月24日出版)登載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教授路銘的評論文章“城市服務業與生機”,全文內容如下:

  過去十年,中國的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從2001年的40.5%增長到2012年的44.6%,正在靠近50%這一標誌性門檻。細心的讀者會發現,50%這個點對於中國來說已經來得太晚了。
 
  近十多年來,持續的低利率政策鼓勵了投資,相應地,使用資本更多的工業部門(尤其是重工業部門)增長迅速,擠出了服務業的增長。
 
  同時收入分配中勞動所得的比重持續走低,也成為制約老百姓服務消費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國的城市發展模式也要做檢討,如果不及早糾正,或將遺害多年。
 
  ■ 人口密度有利於服務業
 
  上海的楊浦大橋和翔殷路隧道連接著黃浦江以東和以西。在早高峰的時候,是單向從浦西往浦東堵,反向則非常暢通;而在晚高峰的時候,擁堵的方向則正好反過來。換句話說,不少人住在浦西,上班在浦東,寧願承受堵車之苦,也不搬家。
 
  直觀上是由於子女教育影響了居住選擇的因素。浦西是傳統的市中心,優質的教育資源大都集中在浦西,結果一些原本住在浦東的人,為了孩子而搬到了浦西。
 
  問題並不只是這樣簡單。最近,我指導一個團隊比較了浦東和浦西的兩個社區。這兩個社區房價相當,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差不多,但兩個社區有一個突出的差別,浦西的老社區人口密度相當高,而浦東的社區則是低密度的。低密度的結果是達不到服務業所需要的“進門人口”。在我們的對比中,高人口密度社區的餐飲、健身房、KTV、咖啡廳、超市、水果店等的數量遠遠超過低密度社區,而且前者的餐飲業上座率也明顯高於後者。
 
  更有趣的是,人口密度與物價的關係。由於浦西的社區人口密度高、人流量大,出貨速度很快,資金周轉率高,同時,商鋪的固定投入被貨物量分攤,高密度的商鋪之間還形成了競爭,這些有利於降低物價。雖然類似瓶裝水這樣的標準商品是廠商統一配送的,不同地方沒有價格差異,但蔬菜、水果的價格是商鋪自己定的,浦西社區的蔬菜和水果價格更低,新鮮度更高。
 
  中國的很多城市將“花園城市”理解成了低密度和寬馬路,這就錯了。低密度和寬馬路的模式適於開車,而不適於行走,這就導致馬路兩邊的行人達不到服務業所需的“進門人口”。很多城市在建設新區的時候都追求低密度,結果發現服務業仍然在高密度的老市區發展得更好,就是這個道理。
 
  低密度導致服務業供給不足,進一步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人們需要更多地開車去消費服務業,造成低密度社區與市中心的通勤壓力,加劇交通擁堵和尾氣排放。而低密度的社區本身則成了“睡城”。在我們調研的浦東低密度社區,到了周末,很多人選擇開車外出,到別的地方消費,本區域的服務消費受到了制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