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在世界經濟雙循環中的引擎作用

http://www.CRNTT.com   2013-04-20 10:32:26  


  中評社北京4月20日訊/長期以來,以美歐為中心的西方發達國家一直引領世界經濟發展,並形成以美國為單一引擎的單循環世界經濟體系。目前,該體系已逐步演化為雙引擎帶動下的雙循環世界經濟體系。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代表,則是這一經濟體系下的另一個重要引擎,並在雙循環體系中發揮著樞紐作用。

  一、世界經濟日益呈現出以中國為樞紐的雙循環特征

  1.歷史上看,世界經濟曾形成了單循環經濟體系。

  國際發展經濟學界以前一直把“中心—邊緣”作為一個核心課題加以討論,認定世界經濟是一個由中心部分與其他邊緣部分相互響應構成的單循環經濟體系。該體系是以美歐為中心,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為邊緣的經濟體系,美國是這一體系的引擎,對世界經濟起著引領和帶動作用。該體系曾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的走勢,並通過貿易和金融渠道對業已復甦的新興經濟體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產生影響。它對亞非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影響深遠,亞非拉國家長期依附於西方發達國家,自主獨立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在國際社會分工和產業鏈中處於相對劣勢地位。長期以來,亞非拉廣大發展中國家一直成為發達國家資源與市場的提供者,從而使美歐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影響力滲透到這些國家。這個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其正常發展會帶動外圍世界國家或地區的正常發展;當其陷入經濟衰退或危機時,則會影響到外圍世界國家或地區經濟。

  2.進入新世紀以來,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多年來一直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密切交織,經濟問題容易彼此影響。2007—2009年起源於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導致了全球金融體系劇烈動蕩,也嚴重影響了實體經濟的運行,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與重組。該危機通過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跨國公司波及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力對比發生了悄然變化,美國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其拉動作用已大大降低,美國和歐盟等發達經濟體占世界經濟的比重下降,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上升。據統計,2010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FDI)流入量中,發展中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的比重達到51.6%,首次超過50%;2012年年底,全球新興經濟體和低收入國家占全球GDP總和第一次超過全球GDP的50%;2012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另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3年1月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最新預測,2013年預計全球GDP增長率為3.5%,發達經濟體預計1.6%,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為5.5%,世界出現了全球經濟增長速度不平衡,即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速明顯慢於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

  3.世界經濟體系正逐步發展和演變為雙循環經濟體系。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國際經濟秩序的主動參與者。世界經濟體系正逐步發展和演變為雙循環經濟體系,一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形成以產業分工、貿易、投資、資本間接流動為載體的循環體系;另一方面,中國又與亞非拉等廣大發展中國家形成以貿易、直接投資為載體的循環經濟體系。這兩個循環不是封閉的,是立體的、多孔的,通過中國這一樞紐將兩個循環連接在一起。世界經濟雙循環體系下的雙引擎機制能夠起到一個引擎失效時另外一個引擎還可以正常運轉的作用,即當以美國為引擎的一個循環發生“故障”,而另一個以中國為引擎的循環還可以正常“運轉”。這就是近年發端於美國的金融危機引起西方發達經濟體復甦乏力、經濟運行危機四伏的狀況,而新興經濟體增長勢頭依然強勁的原因。中國成為世界雙循環經濟體系中連接發達經濟體與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樞紐,並實現了雙循環經濟體系下的全球經濟“再平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需要中國巨大的市場和強大的生產製造能力,亞非拉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推進短期內達不到西方發達國家高新技術投資的需求,中國成熟的工業體系很適合亞非拉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再工業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