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底線失守,誰都難逃“互害”厄運

http://www.CRNTT.com   2013-05-09 11:19:46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一個“互害”社會裡,同樣沒有人能置身事外。不論是食品安全,還是建築質量,不論是山西的黑磚窑,還是佛山的小悅悅,不論是安元鼎事件,還是各種環境事件,互害型社會所展示的尊嚴感以及安全感缺失,無疑是整個社會道德淪喪的一種反映。於是,我們就這樣生活在一個多麼奇特的時代場景之中: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成為受傷害者時,每一個人也不由自主地在成為那個作惡者。我們一邊對於道德淪喪的狀況感同身受並深惡痛絕,一邊卻又常常變成自己所痛恨的那種人。這到底是國民劣根性所在,還是一種醬缸文化的繼續?

  一個社會的道德現狀,絕不是一件與我們大多數人無關的事情。如果說社會道德淪喪,那麼又是誰構成了這個社會?而當我們每一個人都開始抱怨社會道德已經嚴重淪喪之時,我們每一個人本身,難道不同樣是它的參與或推動者嗎?這不是可以埋住鴕鳥頭的沙子。不論是向更弱者抽刀,向更強者獻媚;不論是更多地孰視無睹或同流合污,還是種種向不確定的社會公眾輸出一些不以為意的惡;不論是欣欣然擁抱社會道德的狀況如魚得水,還是在假裝落寞之餘以道德的現狀作為自甘墮落的理由,其實最終在加劇社會“互害”的程度,也在進一步惡化我們的道德生存環境。

  我們最終需要有徐清元式的覺醒與悔悟,最終需要從“互害”式社會中走出來。在這之中,不僅需要少一些受害者心理,更應少一些報復社會的心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與此同時,勿以社會道德淪喪來作為個人缺德的理由,勿以體制問題作為我們逃避公民責任的借口。人人守底線,社會才會有底線。除此之外,任何對於道德現狀的順從,對於公民責任的規避,都不可能使社會實現有建設性的道德重建。良好的社會道德,亦即公民社會目標之所在。而所謂公民社會的培養與發育,不就是一個政府組織與民間社會共同成長的過程嗎?▲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