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解讀魯迅形象在台港澳的歷史“變遷”

http://www.CRNTT.com   2013-05-20 15:13:38  


魯迅摯友許壽裳(上圖)及其撰寫的《亡友魯迅印象記》(下圖)。許在台灣時極力宣揚魯迅,掀起短暫“魯迅熱”。
  中評社北京5月20日訊/“魯迅在台港澳地區的接受與傳播”學術研討會在上海魯迅紀念館樹人堂召開,來自兩岸三地的50多位學者圍繞魯迅在台港澳文學、影像作品中的形象及其傳播展開了討論。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子善介紹說,這是在魯迅晚年長期工作和生活過的上海,首次召開以台港澳的魯迅接受史為主題的學術會議。

魯迅在台灣一度被妖魔化

  “魯迅被大陸神化,而在台灣則一度被妖魔化。自1946年許壽裳等人到台灣掀起短暫的‘魯迅熱’後,隨著國民黨撤退到台灣,魯迅在兩岸的傳播呈逆反方向發展。”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古遠清在會上詳細梳理了魯迅在台灣沉浮跌宕的接受史。據其介紹,在官方高壓的文藝政策下,魯迅被視為“文藝騙子”、“文學界的妖孽”、“土匪大師”,其作品被列為禁書。“整個社會似乎都感到魯迅這個人壓根兒不曾存在過,誰也不敢公開接觸。有些大學教師偶爾觸碰現代文學這個禁區時,只好從胡適、徐志摩、朱自清一下跳到了散文家陳之藩。所有1930年代的作家和知識分子,幾乎都被抹黑。”古遠清說。

  在這種文藝空氣裡,陳西瀅、蘇雪林、梁實秋等散文大家和文學評論家都繼續他們1930年代批判魯迅的言行。比如梁實秋曾在一篇文章《關於魯迅》中說:“魯迅好鬥,善於‘與人衝突,沒有一個地方能使他久於其位’; 作為一個文學家,他只有‘一腹牢騷,一腔怒氣’,沒有‘一套積極的思想’。”蘇雪林則用辱罵方式對魯迅從人格到文格進行全盤否定:“魯迅的人格是渺小,渺小,第三個渺小;魯迅的性情是凶惡,凶惡,第三個凶惡;魯迅的行為是卑鄙,卑鄙,第三個卑鄙。要以一言括之,是個連起碼的‘人’的資格都夠不著的角色。”

  “而以學者面目出現的另一批反魯幹將如鄭學稼,則又屬另一種情況。”古遠清說,戒嚴時期(1949年至1987年)台灣的魯迅研究成果乏善可陳,影響最大的著作就是曾先後在復旦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等學府任教的鄭學稼撰寫的《魯迅正傳》,這部作品完稿於1941年2月16日,次年在重慶出版後,在江西、廣東還出現了盜印本。1953年1月由香港亞洲出版社重版,在台北又出現多種盜印本。這本書從書名到內容對魯迅都持貶損態度。鄭學稼去台後仍繼續研究魯迅,1978年增訂了該書:删去了諷刺魯迅的話;盡量用可靠的記錄敘述魯迅的一生;詳述魯迅思想的演變……台灣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在1985年版《魯迅正傳》的勒口上,印有陳映真的摯友尉天驄《推薦的話》:“從1930年代開始,魯迅在中國近代史的地位就一直難以確定,譽之者頌之為‘中國近代思想的導師’,毀之者詆之為‘赤色的文棍’;這些都是政治主義下被歪曲的魯迅形象。鄭學稼先生這本書根據第一手的資料來寫魯迅,不但使人接觸到中國近百年來的不幸,也同時使人體認到這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歷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