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琉球的故事

http://www.CRNTT.com   2013-06-09 08:23:02  


 
  另一方面,遞交給清政府的琉球請願書中更無一不表達對中國的忠誠,譬如1883年12月3日由前進貢正使向文光呈至禮部的請願書中,就明確表述了永遠效忠中國的決心:“以聖朝之聲威亟賜天討,複國複君,永遠為中朝之藩屬,仍修貢職,以守封疆奉宗社。即至國主,下及臣民,憶萬千年,均既戴皇恩憲徳。”

  在強調中國“天恩高厚”的同時,該書信非但沒有言及對日本的好感,還流露了不滿。譬如指日本於1872年“逼令敝國改隸東京”,“又強以琉球事務、改附內務省”,表達了日本對“國小力弱”琉球的不當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如此描述與日本的關係,實際上表明了至少在1872年以前,琉球並不隸屬於東京。而之前的琉球與薩摩藩的關係,則形容為“舊與薩摩藩往來”,其中用了“往來”一詞,間接顯示了琉球不願承認臣服於薩摩之下以及兩者間的不平等關係。

  由於琉球文化深受中國與日本影響,因此在琉球士族精英之間除了存在眾多對中國文化的孺慕者外,日本文化的推崇者也不乏其人。琉球王國末期位至三司官的向有恒(宜野灣親方朝保,1823—1876)便是當時琉球著名的和歌詩人,並編寫了《衝耦集》、《鬆凰集》等和歌集。

  不過,即便是被視為親日派的向有恒,其認同也並非歸向日本。明治天皇即位後,琉球於1872年派遣慶賀團前往東京。該團由正使尚健(伊江王子)與副使向有恒率領,由於其時未能察覺日本已經在部署吞並琉球,因此在與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會見時,琉球一行居然還向日方提出要求歸還1609年薩摩入侵琉球後所竊據的大島諸島(奄美諸島),謂該列島“固隸屬我琉球,昔慶長年間為薩人押領”。該資料顯示了雖然時隔二百六十七年,琉球精英對昔日被薩摩所奪走的國土依然耿耿於懷。在認同意識上則透露了兩則訊息,其一,明顯區分了“我他關係”,即“我”為琉球,“他”為日本(包括薩摩);其二,對琉球國土的執著。領土意識向來被認同研究者視為民族或國族認同感的重要表現方式,因此可解讀為這些琉球精英已經存在著相當強烈的“琉球意識”而該“琉球意識”也在上述書簡中的“敝國雖小,自為一國”得到清楚呈現。綜合王國末期琉球精英的認同觀,當可歸納為:一方面視中國為天朝父母國,自認列其外藩;另一方面則同時視琉球為自己的國家,並對其抱有一定程度的認同感。值得指出的是,琉球日後在正式進入現代的過程中,如有機會與其他中國外藩即朝鮮、安南(今之越南)等,蛻變成一個現代主權國家,那麼“琉球意識”當會轉化為較為清晰的現代國家認同。因此,琉球也就自然地成為現代意義上琉球人的“祖國”了。

  然而,琉球的國運並非朝著如此的方向演進。在步入近代的過程中,東亞格局發生了歷史性變遷,“中華世界體系”分崩離析,與此同時日本帝國崛起。處於中日夾縫中間的琉球,最終於1879年為日本所吞並,易為日本的“沖繩縣”。而其後的沖繩民眾則開始了摸索“祖國”,尋覓自我認同的漫長歷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