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晚清時期琉球王國如何被日本吞並?

http://www.CRNTT.com   2013-06-09 08:13:21  


 
  牡丹社事件

  1871年11月,一艘滿載著土特產的琉球船只在海上遇到飓風,被刮到了台灣。66名船員奮力鳧水,才算登了岸。萬萬沒想到,他們闖入了台灣原住民部落——牡丹社的領地。台灣原住民生性彪悍,不但剝了琉球人的衣服,還把他們扣在了部落中。當琉球人試圖逃走時,牡丹社生番大開殺戒,一下子砍死了54個琉球人。剩下的人一路狂奔跑到附近的保力莊,遇到當地漢民楊友旺才得以幸免。事後,親歷者陳阿三回憶那驚魂一幕時說:他們看到兩個異族人驚慌失措地從森林中跑出來,似乎在呼救。阿和(楊友旺之弟)在地上寫字問他們是什麼人。兩個異族人寫道:我們是琉球人,同伴多人慘死於番人刀下。看到有救了,他們大聲招呼藏在林中的琉球人趕緊出來。這時,牡丹社番人也循聲而來。由於楊友旺平日與番人做生意,會說番話,他跟番人交涉,用酒、牛、豬、布等物品換回了琉球人的性命。

  楊友旺把幸存的琉球人交給了當地政府。清政府歷來視當地生番為化外之人,無法繩之以法,所以遇到生番殺害藩屬國海員這類事,清政府往往都給受害者發一筆豐厚的撫恤金,再送他們回國了事。對於牡丹社事件的受害者,清政府也如此處理。

  事情過去半年多了,來華簽訂中日《修好條規》的日本外務大丞柳原前光突然在1872年5月11日出版的《京報》上看到了關於牡丹社事件的報道。柳原前光立刻寫了一篇名為《琉球人在清國領土台灣被殺害,為鹿兒島縣參考》的報告寄回國內。牡丹社事件本來是中國與藩屬國琉球之間的內部事務,可野心勃勃的日本卻感到其中大有文章可做。鹿兒島縣參事大山綱良上表日本政府,要求率軍出征台灣生番之地,為遇難的琉球人報仇。當然“報仇”雲雲只是借口,日本人真正的目的是以此試探一下清政府的反應,為侵吞琉球和台灣做個鋪墊。

  彼時,日本剛剛明治維新,國家尚無多大起色。國外列強環伺,國內矛盾重重,正是內外交困的時期。不過,那時他們已經把中國大陸作為對外拓展的主要目標。入侵台灣,吞並琉球,覬覦朝鮮,正是他們蠶食中國的一步步計劃。然而,國力尚弱時他們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借牡丹社事件出兵台灣,正是要看看中國的反應。

  1874年5月,日本陸軍大輔西鄉從道率艦抵達台灣社寮港,與台灣原住民開戰。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日本攻下了牡丹社、高士佛社、女奶社等多個土著部落。所謂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在熱病侵襲下,日軍也紛紛病倒了。

  日軍雖然已經打上門來,清政府兀自沒有察覺。直到英國公使威妥瑪致電總理衙門詢問此事,清政府才如夢方醒。剛剛簽了中日《修好條規》打算共同對付西方列強,日本人就出兵攻打自己,清政府感到十分莫名其妙。恭親王奕䜣為此事照會日本時,語氣無辜地寫道:“此次突聞貴國興師赴台一事,就其真偽,本王大臣未敢深信其有無,若貴國真有此舉,何故不先與我方商議?”

  日本政府來華談判的全權大臣大久保利通硬是說,清政府既然管不了“台灣生番”,他們來管,他們要為自己的屬民——琉球人報仇。

  清政府第一次見識到了日本的蠻橫不講理。一向在外交上採取息事寧人態度的清政府,為了早點了結此事,竟然與日本簽署了《北京專條》。在《北京專條》裡,清政府竟承認日本此次為“保民義舉”,“中國不以為不是”,並且賠給日本50萬兩白銀,讓他們趕緊撤兵。其實若論軍事實力,當時日本還不是中國的對手,可清政府花錢買個清靜的昏聵想法,卻讓外強中幹的日本頭一次挑釁就嘗到了甜頭。在《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一書中,王芸生先生稱此次事件乃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國的開端”。更加被動的是,《北京專條》間接承認了琉球“兩屬”的性質,為此後琉球問題的交涉留下了隱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