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歷史探究:抗美援朝改變了中國的政治走向

http://www.CRNTT.com   2013-06-30 10:03:39  


 
斯大林指示中共1954年成立“一黨政府”

  1949年9月29日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性質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中國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政權。”會議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政府委員、副總理和政務委員中,非中共人士分別占一半或一半以上,多黨合作執政的政黨體制開始確立起來。對於這種有別於蘇聯體制的人民民主專政,斯大林懷疑中國走“南斯拉夫道路”,擔心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加政府可能執行親英美的路線,因此向中共施加壓力。10月1日,新中國舉行開國大典,蘇聯只派文化藝術科學工作者代表團參加,而沒有派蘇聯黨和國家的高級領導人前來祝賀。兩個月後,毛澤東赴蘇訪問,蘇方也有意冷落,使訪問出現曲折。

  隨著抗美援朝的推進,毛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態度發生轉變,對蘇聯也採取“一邊倒”的外交策略,1952年,他開始考慮向社會主義過渡。同年10月,劉少奇率團赴莫斯科參加蘇共十九大,斯大林提出:現在可以用《共同綱領》,但應準備憲法。選舉與通過憲法可以在1954年進行,如此還可以解決政府存在的問題——你們現在是聯合政府,那就不能夠向一黨負責,應向各黨負責,這樣國家的機密就很難保證。你們的計劃被敵人知道,對你們是不利的。如果人民普選的結果,共產黨占了多數,你們就可以組織一黨政府。

  很難說來自蘇聯的建議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毛澤東的決定。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 6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開始提出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嚴厲批評“確立新民主主義秩序”、“確保私有財產”等“右傾觀點”。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大會通過的憲法提出了“依靠國家機關和社會力量”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任務。憲法未對政權性質作是“統一戰線”還是“一黨”的表述,但選舉出的政府最高決策層的領導人——主席、副主席、總理、副總理均是共產黨員。會議產生了新的最高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而原代行最高權力機關職權的政治協商會議則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改變為“向黨委和國務院提意見並加以協商”的非權力性多黨派商議機關。一屆人大在法律意義上宣告了新民主主義制度的結束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意志。

  (參考資料:《毛澤東文集》、楊奎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新中國鎮反運動始末》、侯鬆濤《抗美援朝運動中的“三視”教育》、劉建平《當代中國史論》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