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張望:中日兩雄的心理距離

http://www.CRNTT.com   2013-07-15 14:07:26  


  中評社北京7月15日訊/2012年秋,日本放送協會(NHK)在黃金時段連續3周播出有關中華文明的紀錄片。該片通過介紹夏朝的誕生、漢字的出現和秦國的中原統一,探討中華文明5000年不衰的奧秘。整個紀錄片回顧歷史,亦不斷穿越時空,剖析當前中國,且解說充滿危機感:日本,正無可避免地面對東亞大陸中華文明的再崛起。

  自2012年9月日本政府宣布釣魚島國有化後,中國和日本就這一島嶼的主權糾紛成為東亞地區,乃至世界關注的焦點。直到最近,兩國之間的領土糾紛仍未有解決跡象。中日釣魚島問題僵持不下,表面看似純屬領土問題的對立,但究其深層成因,與兩國心理上長年的相互誤讀有莫大關係。

  日本國內主流對釣魚島問題的認知,是放在近年來中國國力崛起的背景下來考量,並未將其視為戰後歷史問題。這種認知微妙,且帶有情緒性。在中國,不少對日分析預設:正如上世紀30年代,日本正千方百計地意圖阻礙中國的崛起和發展。然而,從日本內部來看,我們雖然不能否認日本面對中國崛起的複雜心態,但日本主流最為反感的,是中國居高臨下的態度。

  日本這一弱國抵抗心理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998年。當時江澤民訪日時要求小淵惠三首相就歷史問題道歉。日本國內認為1972年中日建交,1992年天皇訪華時,日方都已作出正式道歉,北京又提道歉,是對日本重複打歷史牌。北京的道歉外交,連當時日本國內不少親中的政治家和記者也感到不滿。

  日本這種基於弱國意識的對中強硬情緒,還可以從靖國問題的民意調查中看出端倪:根據日本學者一穀和郎的研究,在是否支持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議題上,2001年至2005年的日本各大報章的民調都顯示,反對參拜的日本民眾多於支持參拜。但是,當把調查提問改為“是否支持外國政府在靖國問題上的抗議”時,大部分日本民眾都持抵制態度。筆者身邊有不少研究中國、對中國友好的日本學者,他們也表示,感到中國總不能以平等的姿態來對待鄰國,態度傲慢。即使中國主張“不稱霸,行王道”,但在一些日本知識分子眼中,“王道”本身,也是一種天朝大國居高臨下的表現。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