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下的轉型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3-07-27 09:11:30  


  中評社北京7月27日訊/全球性金融危機、高漲的能源價格、嚴峻的環境問題,使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生產形態面臨愈來愈多的制約,而互聯網技術與可再生能源結合,使新一輪工業革命具備了現實基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將對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提出嚴峻挑戰,但也為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中國必須加快打造經濟升級版,走創新驅動、轉型發展道路。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深遠

  人民論壇發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朱啟貴文章稱,第三次工業革命主要是指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信息和新能源技術創新引領並孕育的新一輪工業革命,不僅包括“製造業數字化革命”、“能源互聯網革命”,還包括生物電子、新材料和納米等技術革命。

  18世紀中期,由於木材匱乏引發的能源危機,使得英國人毅然在熱能和機械能領域實現轉軌,通過調整能源結構實現了國家整體性產業變遷,完成了經濟史的重大轉折,由此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始於19世紀末期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能的廣泛應用帶領人類社會步入了電氣時代,而石油為內燃機的出現提供了有效的動力來源,電能的普遍應用與內燃機的發明,又促進了新交通工具及新通訊手段等方面的巨大進步,形成了以電力、鋼鐵、石油化工、汽車製造為代表的四大支柱產業,確定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人類在前兩次工業革命中建立的以化石能源為核心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深遠地影響著居民、企業、行業和國家行為。隨著新技術創新在多產業顯現並加速擴散應用,第三次工業革命通過向可再生能源轉型、分散式生產、使用氫和其他存儲技術存儲間歇式能源、能源互聯網和將傳統的運輸工具轉向插電式以及燃料電池動力車等五大支柱,重新塑造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將給人類社會帶來比前兩次工業革命更為廣泛、深遠的影響。

  與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一樣,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一個長達六七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創造性“毀滅”過程,它在誘發一系列技術創新浪潮的同時,將導致生產方式和組織結構的深刻變革,從而使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和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發生徹底重構,對世界發展將產生革命性影響。

  重構國家間比較優勢。一是終端產品的競爭優勢來源不再是同質產品的低價格競爭,而是通過更靈活、更經濟的新製造裝備生產更具個性化的、更高附加值的產品,發展中國家通過低要素成本大規模生產同質產品的既有比較優勢將可能喪失。二是支撐製造業數字化的新型裝備是實現終端產品“大規模定制”的基礎,擁有新型製造裝備技術和生產能力至關重要。然而,這些新型製造裝備屬於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更符合發達國家的比較優勢。因此,第三次工業革命既強化了發達國家的比較優勢,又削弱了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比較優勢,從而進一步固化了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的世界產業體系。

  重構產業關係。就產業關係而言,由於製造業的生產製造主要由高效率、高智能的新型裝備完成,與製造業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將成為製造業的主要業態,製造業企業的主要業務將是研發、設計、IT、物流和市場營銷等;更為重要的是,為了及時對市場需求迅速作出反應,要求製造業和服務業進行更為深度的融合,包括空間上更為集中,以及二、三產業的界線模糊化。就就業結構而言,一方面,由於生產環節大量使用新型裝備替代勞動力,使得製造業環節的勞動力需求絕對減少;另一方面,隨著服務業活動成為製造業的主要活動,製造業的主要就業群體將是為製造業提供服務支持的專業人士,這就使得二、三產業的相對就業結構朝著服務業就業人口比重增長方面發展。在這樣的產業發展趨勢下,低技能的生產工人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下降,高技能的專業服務提供者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這對各國的教育、人才培育和就業結構將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