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於時語:朝鮮戰爭和亞太地緣政治

http://www.CRNTT.com   2013-08-10 10:52:09  


 
  朝鮮和越南今天作為獨立國家存在,都有一定的歷史偶然性,受到中原政治領袖決策的影響。前者據史家陳寅恪的結論,是唐高宗決定全力對付西部吐蕃政權的崛起而退出朝鮮半島。後者則是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重文輕武強幹弱枝的結果。但是近千年以來,朝鮮半島維持獨立,是自封“小中華”,依附和依靠中國中原政權;而越南維持獨立,是抵制中原政權再加北方移民後代的“去中原化”(後者正是台灣泛綠陣營的寫照)。在可見的未來,這樣的歷史模式會繼續主導東亞。

  所以我們無法避免毛澤東兩大外交決策——“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對東亞地緣政治的影響。從它們對中國國家統一和維護南中國海領土的負面作用,毛澤東外交決策顯然主要受到“輸出革命”意識形態驅動。

  毛澤東輸出革命外交政策衝擊的不僅是中國的長遠利益,更有整個東南亞華人華裔的福祉。因為好萊塢電影,紅色高棉的“殺人場”(Killing Fields)廣為人知,1965年印度尼西亞政變之後,印尼軍方在美國中情局支持下同樣慘烈的“殺人場”,最近才因有關歷史紀錄片而開始曝光。兩個屠場的冤魂都以百萬計算,共產黨人扮演了殺人和被殺的相反角色,唯一的共同點是海外華人成為這兩場大屠殺的首要陪伴犧牲者,在印尼群島延續六百年以上的中華文化,從此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回到東北亞。“抗美援朝”決策歷史爭議的後面,是中國當前朝鮮政策面臨的兩難困境,而其焦點又正是北京政府“維穩”等意識形態利益與中國國家長久利益之間的矛盾,尤其是金氏祖孫王朝已經成為日本軍國主義複活加快步驟的最大口實,副首相麻生太郎公開宣布要“學習納粹修改憲法”,引起中韓強烈批評。另外,日本政府在英國設立“長州五傑”紀念碑,紀念吞並朝鮮的禍首伊藤博文,而韓國總統朴槿惠針鋒相對,希望中國能夠為在哈爾濱刺殺伊藤的韓國義士安重根竪立紀念碑,《紐約時報》報道韓國法院判決三菱重工、日本制鐵、住友金屬等日本公司必須賠償韓國幸存二戰奴工等等,再次展現東北亞不變的地緣政治布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