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不要忽略張家川少年的返鄉經歷

http://www.CRNTT.com   2013-09-29 10:16:51  


父子倆(右)從看守所返回酒店。
 
  他們沒有城市戶口,即使有些城市已經放開了入戶條件,但是高房價還是一道高高的門檻。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異地高考更是一道堤壩,他們早晚得回家鄉去。

  這不是某個人的一己境遇。全國婦聯今年上半年發布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全國流動兒童規模達3581萬,比2005年增加了41.37%,其中有農業戶口的占80.35%。他們脫離土地,又不能融入城市,不能穩定、持久地接受義務教育。伴隨城市化的進程,這一規模還會持續擴大。

  從鄉村到城市,城市不是他們的家;從城市回到鄉村,鄉音漸變,沒有同伴,沒有父母相陪,也沒有家的感覺和溫暖。游離於城鄉之間,他們身份感模糊,缺乏認同。據一份關於中國某城市的民工兒童身份認同的抽樣調查顯示,其中認為自己是城市孩子的占21%,自認為是農村孩子的占58%,不知道或者說不清的占21%。

  但這些網絡時代的“二代農民工”,了解外界信息的能力遠超父輩,他們知道“城裡人”有怎樣的生活和學習條件,這種對比,讓他們具備質疑精神,很難接受不公平的待遇。身份受到歧視後,他們更容易成為憤怒少年,更容易對社會產生不滿,甚至用怨恨的眼光去觀察和判斷社會事物,成為社會進步的反作用力。

  預防危機的良方有許多,教育公平是其中之一。教育既是促進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又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促進劑,讓“打工子弟”在父母身邊接受公平的教育,不能成為一批又一批兒童的奢求。

  作者:李新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