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中國改革的硬骨頭在哪裡

http://www.CRNTT.com   2013-10-09 11:40:05  


10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并發表《深化改革開放 共創美好亞太》的重要演講。新華社記者 王曄攝
  中評社北京10月9日訊/習近平主席7日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中指出,中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當前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格外艱巨,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個時候就要一鼓作氣,瞻前顧後、畏葸不前不僅不能前進,而且可能前功盡棄。對此,第一財經日報今天登載評論文章《中國改革的硬骨頭在哪裡》指出,中國改革的“硬骨頭”一是利益關係調整牽一發動全身,二是體制機制積弊陳陳相因;中國已經到了不改革就無法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創造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關鍵時刻,不在“硬骨頭”上啃出點名堂,改革很可能成為一個和失望相連的名詞。
 
  習近平主席7日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中指出,中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當前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格外艱巨,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個時候就要一鼓作氣,瞻前顧後、畏葸不前不僅不能前進,而且可能前功盡棄。他同時指出,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切實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在改革方面被寄予厚望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之際,上述表態也可說是代表了新一屆領導集體的“改革觀”。

  筆者近讀蘇軾的《思治論》,參照今日改革之勢,有些心得。蘇軾講,“凡人之情,一舉而無功則疑,再則倦,三則去之矣”,近年來各方改革口號不少,但或受既得利益干擾,或實際操作考慮不周,或與社會溝通不夠,步履維艱,成效不彰,以致社會多少滋生了一種“改革疲勞症”。不少改革的初衷,“聽其始之議論,豈不甚美而可樂哉”,但往往“不知其所終”,原因是“其規摹不先定也”,缺乏事先的整體設計,導致“用舍系於好惡,而廢興決於眾寡”。還有些舉措,屬於“治病不知其所當用之藥,而百藥皆試,以僥幸於一物之中”的亂試一氣,當然更不能成功,所以蘇軾甚至說“使好謀而不成,不如無謀”。

  而要真正治理好國家,則必須“先定其規摹而後從事”,必須“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必須“發之以勇,守之以專,達之以強”,也就是要對未來有明確目標,為了長治久安和天下大計,不怕觸及那些最難的地方,勇而堅,專而久。

  中國改革的“硬骨頭”在哪裡?簡言之,一是利益關係調整牽一發動全身,二是體制機制積弊陳陳相因。用一些學者的話,今天社會各群體對權與利的訴求如此強烈,而利益固化如此堅厚,權力失範如此嚴重,權難制衡、利難共享、人難“出頭”,是新一輪改革必須直面的難點。

  中國已經到了不改革就無法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創造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關鍵時刻。不能指望改革一蹴而就,但不在“硬骨頭”上啃出點名堂,改革很可能成為一個和失望相連的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