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親民黨趁馬英九勢弱力圖重振軍威?

http://www.CRNTT.com   2013-12-13 08:43:49  


 
  這就是親民黨的悲哀。因為必須“顧全大局”,在“國親合作”的大旗之下,親民黨往往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甚至是自己的“好兄弟”紛紛被“反噬”回流,令到曾經在“立法會”擁有四十六個議席的親民黨,最後連黨團也須解散。跟隨“宋省長”的小兄弟們,因為要“顧全大局”而紛紛失業,賦閑在家。宋楚瑜必須起著自己還有一點力氣,尤其是趁著目前國民黨勢弱,率領小兄弟們參選,為他們爭得一個食祿位,算是有所交代。

  應當說,親民黨的參選,儘管也將“搶”走國民黨的部份議席,但總算問題不大。其一是地方選舉,不涉“統獨”問題;其二因為縣市議員、市民代表是複數議席選舉,不會發生“漁翁得利”情況;其三是親民黨雖然與國民黨同屬泛藍,但在某些具體政策方面,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尤其是地方事務錯綜複雜,國民黨的訴求也未能全部符合選民的要求,因而親民黨仍然有存在的需要,更是必須要保持自己的自主性。因此,親民黨絕對不會在“七合一”選舉中缺席。

  三、劉文雄“國民黨少數領導人從沒顧全大局”一語,可說是可圈可點。在連戰、吳伯雄時期,國民黨尚算是禮待親民黨,能夠犧牲自己的一些戰將,撥出適當的安全參選位子給親民黨的參選人,做到互惠互助,皆大歡喜。但在馬英九時期,卻是採取“融親、吞親、驅親”政策,使得“國親合作”基礎蕩然無存。尤其是使得支持者痛扼的是,如果馬英九在2008年贏取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能夠出以公心,顧全大局,委任宋楚瑜為“行政院長”,馬當局就沒有後來的這麼窩囊,至少是在“八八風災”中,就不至於會出現民調急挫的轉折點。國民黨就一定能夠實現長期“執政”的願景。

  四、促成親民黨成立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李登輝因素”在發酵。如今,國民黨內的“李登輝因素”已經基本上消除殆盡,當年因為不滿李登輝而出走,並加入親民黨的老黨員,現在都有重返國民黨的意願。但卻又因國民黨氣勢低迷,尤其是馬英九的作風缺陷而躊躇不決。宋楚瑜只有重新“出山”,帶領他們衝刺“七合一”選舉,才能穩定他們的人心。

  因此,親民黨的參加“七合一”選舉,已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勢在必行的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