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家戰略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3-12-27 09:23:35  


絲綢之路古已有之,從興起、繁盛到走向沒落,跨越了2000多年的歷史。
  中評社北京12月27日訊/絲綢之路,古已有之,從興起、繁盛到走向沒落,跨越了2000多年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9月出訪哈薩克斯坦期間,提出了區域經濟合作的創新模式,這一“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引發各方的高度關注。

  人民論壇發表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中國經濟外交年鑒》執行主編張冀兵文章分析,全球化時代,中國為何再度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設想?既為創新,“新”在何處?這條古老的文明之路能否再度承載起促進區域安全與繁榮、推動東西文明交融的歷史重任?

  新絲綢之路構想的歷史傳承與具體內涵

  文章介紹,絲綢之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之前數千年。西漢使團鑿開亞、歐、非三大洲的通道,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命名為“絲綢之路”。實際上,就功能而言,還可以叫“茶葉之路”、“瓷器之路”、“歐亞使道”,而且地理上的具體路線也不止一條。歷史上,開辟絲綢之路絕非僅僅出於貿易目的,當時的中原王朝為了鞏固北方邊界的安全,在信息極端閉塞的情況下,憑借傳聞與使團的勇氣和信念,搭建起連接東西文明的橋梁。這個過程既有偶然、更是必然。絲綢之路儘管曲折,但仍然是連接亞歐大陸最便捷的通道,極大地滋養了東西文明的交流,但囿於技術條件、自然條件與政治因素的限制,它難以承載大規模的物質轉運的任務。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絲綢之路被效率更高的海運所取代。

  近百年來,中國為重新“鑿通”“絲綢之路”做出了不懈努力。1905年,古絲綢之路上,中國境內的第一條鐵路(汴洛鐵路)開始修建。無論是清政府,還是孫中山先生的國民政府,都規劃了延伸到西北方向的鐵路,以便與各國的鐵路網銜接。新中國成立後,鐵路建設的步伐明顯加快,在不到40年的時間里,連接隴海、蘭新直達歐洲的鐵路動脈全線貫通。

  除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外,中國更明確提出了相關的戰略規劃。21世紀以來,中央先後部署了“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重大戰略,西部地區建設的步伐明顯加快,絲綢之路復興的前景日漸光明。2005年,“歐亞經濟論壇”在西安召開,兩年一度的國際論壇成為中國推進絲綢之路復興的重要多邊舞台。2007年,中國與中亞七國計劃共同投入192億美元建設“現代絲綢之路”。2008年,中國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及中亞四國聯合發起絲綢之路區域項目,共有19個國家響應,各國在日內瓦簽署意向書,決定再為復興絲綢之路投入430億美元。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完整闡述了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這一構想既與古老的絲綢之路一脈相承,又充分體現了時代特點。在歷史坐標系上,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認識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的內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