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貿易第一“大國”之憂

http://www.CRNTT.com   2014-01-17 09:13:11  


 
  2.重視培育本土跨國公司,增強對全球價值鏈參與度和控制力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跨國公司的全球化, 要提升對全球資源和經濟的控制力,獲取更大的貿易利益,就必須培育一批在全球範圍內有一定競爭力的本土跨國公司。

  目前, 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 很多國內大型企業的主要業務仍集中在國內市場。因此,我們建議研究制定促進中國企業國際化中長期發展戰略。深化和落實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開放型經濟體制”以及“走出去”發展戰略,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利用全球高級生產要素,發展和延長國內價值鏈,並鼓勵國內企業向低產業梯度國家轉移。政府除了財稅、金融、貿易便利化政策支持之外,應在全球主要出口市場設立相應的貿易促進機構,為企業搭建國際貿易網絡提供綜合性服務平台和境外貿易合作區建設。

  3.著力增強零部件和裝備製造業的自主研發創新能力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中間品進口大國之一。在最大限度促進零部件進口技術溢出的基礎上,政府應該制定政策引導國內企業加強零部件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一方面提升中國本土企業的零部件生產質量和工藝,走出中國核心零部件過分依賴國外的困境,突破“為出口而進口”的被動貿易模式;另一方面促進產業內分工,打造和延長國內價值鏈。短期內,應繼續促進成套機器設備進口,加速國內陳舊設備的更新,增加國內資本積累;但從長期看,應該提高研發經費的投入和效率,鼓勵中國本土裝備製造業的自主創新。

  4.進一步優化加工貿易國內布局,加快產業升級和梯度轉移

  加快加工貿易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步伐。

  一是國家要繼續強化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發展的差別化政策,鼓勵東部地區利用資金和技術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通過執行差別化稅收政策和調整加工貿易商品目錄,引導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二是國家應加強資金投入,優先支持中西部地區出口加工區的建設。

  三是針對中國出口加工區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的現狀,建議應打破地方利益和市場壁壘,建立全國統一要素市場,保障生產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並且更多地賦予中西部出口加工區物流功能,建設一批報稅物流園區和倉庫,提升產業配套和產業集群水平,優化貿易鏈的區域布局。

  四是進一步優化利用外資的區域結構,促進中西部地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防止東部地區對產業水平較低的中西部地區產生擠出效應。

  5.充分挖掘國內市場需求容量,推動全球高級要素向中國集聚

  從趨勢上看,中國第一波“全球化紅利”將趨於結束,而第二波“全球化紅利”正在展開。有別於依托低要素成本參與國際分工所獲得的第一波“全球化紅利”,所謂第二波“全球化紅利”,就是通過龐大的內需市場,吸收國外高級生產要素,如技術、人力資本等來推動中國經濟升級。總體看,中國吸收國際資本的綜合優勢並未明顯減弱。擴內需政策將進一步激發國內市場增長潛能,逐步提高的勞動力素質和相對完備的配套能力為吸收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外商投資創造了發展條件。

  特別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推進和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措施的實施為提高外資質量和水平提供了政策支撐,區域差異和多層次勞動力繼續為多類型外商投資提供了廣闊空間。伴隨著本土高增長的市場容量,中國正由全球跨國公司的製造中心轉變為戰略中心和決策中心,這帶來了整個價值鏈的轉移,吸引全球高級要素匯聚。此外,中國應積極順應全球FTA大浪潮,加快推進中日韓FTA、中國-東盟FTA談判,以及提前研究中美FTA、中歐FTA等戰略協定談判,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利益分配水平,真正推動中國由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