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今年除夕我們吃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14-01-30 10:21:00  


台灣《飲食》雜志創辦人、“中央大學”副教授、美食作家 焦桐
 
  後來五辛盤演變成“春盤”,《帝京歲時紀勝》載:“割雞豚,炊面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衝和合菜皮。”《武林舊事》記載皇宮的春盤,“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這就是現代春卷的源頭,除夕時品嘗,叫作“咬春”。

  年夜飯的花樣非常多,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講究,要之強調團圓,周宗泰《姑蘇竹枝詞》描寫年夜飯:“妻拏一室話團圞,魚肉瓜茄雜果盤;下箸頻教聽懺語,家家家裡合家歡。”

  《紅樓夢》第53回描寫寧國府除夕祭宗祠之後,賈母回到榮國府,接受晚輩的行禮,禮畢,獻屠蘇酒、合歡湯、吉祥果、如意糕。這些,其實都是形式化的食品。

  飲“屠蘇酒”目的是除瘟氣,《月令粹編》記載:“屠者屠絕鬼氣,蘇者蘇醒人魂。”屠蘇酒用多種藥材泡制,配方不盡相同,重點是喝的順序——依齒序從年紀最小的開始喝,最長者最後才喝。因為隨著年歲漸增,少年得歲,老年失歲,故先飲少者,後飲長者,全家人都長壽安康。

  正月初一,全家人先幼後長,飲屠蘇酒是古代風俗,王安石《元日》寫:“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同樣是飲屠蘇酒,文天祥在監獄裡所寫的這首《除夜》就歹命多了:“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複屠蘇夢,挑燈夜未央。”至於“如意糕”是面粉或糯米粉所制。“吉祥果”在宋代叫“消夜果子”,品類以水果、蜜餞為主,面食製品為副,果子上有表示吉祥的圖案、花紋或字句。所謂“合歡湯”是全家人一起吃的一碗湯。

  杜甫《杜位宅守歲》寫在弟弟杜位家過除夕的情景:“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當時稱弟弟為“阿戎”,就是杜位。椒盤,用盤子盛上花椒,飲酒時取花椒放入酒中,這跟飲屠蘇酒一樣,是除夕、春節的一種儀式。頌花:椒花頌,新年的祝詞。盍簪,指親人聚首,這兩句是說家人在過年團聚,熱鬧的氣氛,驚吵到馬槽的馬匹;終夜不熄的明燭,照散了林中的烏鴉。

  從漢代到清代,皇帝在正月初一會見群臣叫“元會”,也叫“正會”,這一天,百官上朝賀年,有一點像從前供職於《中國時報》時,過年時我們總去給餘紀忠先生拜年。(魏)曹植的四言詩《元會》就是寫這儀典:“初歲元祚,吉日維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衣裳鮮潔,黼黻元黃。珍膳雜沓,充溢圓方。俯視文軒,仰瞻華梁。願保茲善,千載為常。歡笑盡娛,樂哉未央。皇室榮貴,壽考無疆。”

  過年特別想討口彩,希望新年能諸事順遂,於是一品鍋改稱“一品富貴”,鍋裡的雞蛋餃叫“金元寶”、小鴿蛋叫“銀元寶”、整只蹄髈叫“一團和氣”、用海帶絲把墨刺參和墨魚綁在一起叫“烏金墨玉”、雞翅鴨翅叫“鵬程萬里”、冬笋叫“節節高升”、粉絲叫“福壽綿長”、加入風雞頭糟雞尾叫“有始有終”、添上火腿腳爪叫“平步青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