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興經濟體為何集體陷入“調整期”

http://www.CRNTT.com   2014-02-19 08:57:07  


  中評社北京2月19日訊/證券日報今天登載張茉楠的文章《新興經濟體為何集體陷入“調整期”》指出,由於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而引發的新興經濟體貨幣收緊周期,可能是各國政府和決策當局更需要重視的問題。
  
  2013年,全球經濟在經歷過2008年次貸危機的洗禮、2010年以來歐債危機的衝擊之後,終於露出復甦的曙光。然而,發達經濟體增長格局的反轉與全球經濟的不平衡性復甦加劇了全球經濟的分化。2014年初以來,以“脆弱五國”(巴西、南非、印度、土耳其和印尼)為代表受到較大衝擊。

  過去5年間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各國經濟關聯度顯著上升,經濟周期呈現同步化特征。然而,2013年上半年以來,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版圖呈現“北升南降”格局,國際金融市場因此也出現“北強南弱”局面。發達經濟體經濟復甦內生動力普遍增強,隨著股市上漲和房地產復甦,家庭部門的資產負債表改善加速,財富效應和資產型儲蓄上升能持續地提振消費的恢復,同時在頁岩氣、新能源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產業化和耐用品製造業帶動下,美國經濟產出恢復至危機前水平,三季度GDP增長4.1%,創兩年半新高;在“安倍經濟學”短期政策刺激效果影響下日本經濟連續兩個季度較快增長;歐債危機緩解,在歐元區核心國復甦帶動下逐步擺脫衰退,呈現緩慢復甦跡象。

  反觀新興經濟體卻集體陷入“調整期”。根據IMF的最新數據,2013年以金磚五國為代表的主要經濟體平均增速已經從2010年的7.4%下滑至2013年的5.1%。廉價資金掩蓋了新興市場國家存在的結構性缺陷。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實施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為資本市場提供了大量廉價資金,且這些資金多流入新興市場國家,人為製造了新興市場國家較早復甦的假象,同時也掩蓋了一些結構性問題。

  如果我們把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的調整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9年至2011年中,其經濟特征是以新興市場為主導的再工業化過程,受益於擴張性的經濟政策,新興市場尤其是金磚國家增長強勁;第二個階段是2011年下半年至今,經濟的主要表現是新興市場增長受制於通脹和資產價格泡沫的壓力,經濟持續下行,而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市場則逐步完成了私人市場的去債務化,經濟逐步走出底部,開始回暖復甦。從OECD綜合領先指標來看,當前全球經濟總體處於弱復甦階段,但結構分化明顯。美國經濟從2011年觸底之後開始上行,歐洲經濟從2012年觸底之後開始回升,G7市場整體上呈現逐步復甦的趨勢。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