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青報:周濱背後的利益集團是如何形成的

http://www.CRNTT.com   2014-02-28 12:40:52  


  中評社北京2月28日訊/此間中國青年報日前登載朱達志的評論文章《周濱背後的利益集團是如何形成的》,文章說,富商周濱得以腐敗成功,則是緣於他有個“先得月”的“近水樓台”;“樓台”上方,則撐著一把行政權力對經濟生活,尤其是資源配置強力幹預的保護傘。

  這幾天,一個叫周濱的富商的腐敗故事,十分地引人注目。眼下,“反腐敗”可謂如火如荼。毫無疑問,它已融入了當下中國社會與政治生活的主旋律。但別忘了還有一個熱詞,那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它才是主旋律中的最強音。

  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後,我們摸著石頭走進了改革的“深水區”——所有的“帕累托改進”已經實現,進一步的深化改革,再也不是“只有受益人而沒有受損人”的“皆大歡喜式改革”了,一只巨大的老虎橫亘在我們的面前,那就是既得利益的“固化藩籬”形成的強有力障礙。“全面深化改革”與“社會矛盾累積”之間,儼然已是“兩只老虎的賽跑”,孰快孰慢,將決定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以及“中國夢”的成敗。

  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等中央高層領導,在不同的場合多次強調全面深化改革的意義和著力點。其實,早在2012年12月的廣東考察中,習近平就罕見地強調: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一招,要堅持改革開放正確方向,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既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利益固化的藩籬”,說白了就是既得利益集團已足夠強大。那麼,這“藩籬”是怎麼形成的呢?現在看來,它是市場化改革不徹底的產物。前三十多年的改革,理論上說是“帕累托式改革”,即幾乎所有人都從改革中受了益、獲了利。但這樣的受益和獲利,卻是“不同程度”的。由於經濟運行中存在著“雙軌制”,存在著明顯的政府幹預,存在著不適當的行政性壟斷等等,總有些人“近水樓台先得月”,形成既得利益集團;而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得月”的過程,充滿了腐敗。

  從這個角度上說,政府的不適當管理和幹預,即市場化改革的不徹底,是形成既得利益集團的背後因素。而反腐敗根本而言並不是目的,目的是要為全面深化改革掃清障礙,釐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杜絕制度性腐敗。政府自覺地從資源配置的決定者身份中退出,可謂真正的刮骨療毒、壯士斷腕。

  昨日,《公租房撂荒背後隱現周濱“白手套”》(《新京報》2月26日)的報道,迅速成為各大網站轉載的重點報道。我注意到,人民網在轉載該報道時,將標題改為“富商周濱疑染指北京公租房被曝有強大政府資源”。嚴格說這並不是標題黨的做法,因為報道引用業內人士的話說,“在房產界活躍著一些小公司,他們有強大的政府資源,能獲得地產項目,但他們並不開發,而轉手給專業的房產公司,從中獲利頗豐”;而周濱及他的“白手套”所控制的“小公司”,正是“南口農場NC-01街區公租房”這個“北京重點保障房建設的重點項目”的土地擁有者。

  重點公租房項目撂荒當然有多個原因。表面上看,富商周濱通過其“強大的政府資源”拿了這塊寶地去轉手獲取暴利,其腐敗的性質是不言而喻的。但周濱得以腐敗成功,則是緣於他有個“先得月”的“近水樓台”;“樓台”上方,則撐著一把行政權力對經濟生活,尤其是資源配置強力幹預的保護傘。

  這才是問題的實質。全面深化改革,最需改也是最難改的,正在於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