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國際視野下的中國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14-03-13 08:29:44  


 
  第二,受國內客觀條件的制約。主要是資源短缺、環境承載能力下降、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脆弱、經濟結構失衡等制約。

  一是資源制約加劇。目前,中國人均可再生淡水資源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石油可開採儲量、人均天然氣可開採儲量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在國內供給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原油、鐵礦石等主要能源、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

  二是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下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總體上已超過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土壤、水資源、空氣等污染嚴重。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結果,中國中重度污染耕地已達到5000萬畝左右。邀請環保局局長下河游泳成為百姓申訴河流污染的調侃手段。全國大範圍、長時間的霧霾天氣也成了百姓的切膚之痛。

  三是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脆弱。處於改革過渡時期的養老保障體系,覆蓋面不全、保障水平低、不同群體差異大、跨區域流動性差、個人賬戶不夠充實等問題亟待解決。

  四是勞動力等成本攀升,產品競爭力正在減弱。隨著民生、環境保護、社會保障全球性熱點問題在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日益凸顯,特別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中國過去六年,農民工的人均工資水平,年均增長14%左右。各地最低工資標準年均提高幅度也在10%以上。隨著勞動力等生產成本的攀升,中國商品的市場競爭力正在減弱。

  五是經濟結構失衡。長期以來,過於依賴投資、過於依賴出口的經濟增長模式仍沒有發生本質變化。對外貿易順差不斷擴大,2013年末,國家外匯儲備已超過3.8萬億美元。與此同時,2003-201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實際年均增長速度已經達到13%以上,再要加速也很困難。因此,這種結構下,要改變過於依賴投資、過於依賴出口的經濟增長模式,經濟增長速度勢必放緩。

  第三,有主觀動機。針對國際經濟仍不寬鬆的大環境,以及國內資源短缺、環境承載能力下降、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脆弱、經濟結構失衡等客觀條件的制約,為了爭取經濟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條件,我們主動採取放緩經濟增長速度,為結構調整、提高增長質量、增加經濟效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造必要條件的宏觀調控政策,主動調低了經濟增長目標,以增強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抗壓能力。

  第四,有支撐條件。一是獲取改革紅利仍有很大空間。過去35年中國經濟能夠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是通過改革釋放體制機制變革的能量,即獲取改革紅利。35年後的今天,儘管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具規模,但還有許多地方不完善,進一步改革的空間還很大。通過進一步改革還能夠繼續釋放紅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已經對此做了全面部署,相信隨著有關改革措施的陸續出台和實施,中國經濟發展將能夠繼續享受改革紅利。

  二是新“四化”潛力巨大。中國正處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階段,充滿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以其中的城鎮化為例,2013年中國城鎮人口比重僅為53.7%,遠低於高收入國家80%的水平,與相同發展階段其他國家的差距也很明顯。而且,其中相當一部分所謂常住城鎮人口,實際上是長期在城鎮打工的農民工,他們所享受的城鎮化內涵與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仍有較大差距。因此,中國城鎮化發展空間依然較大。城鎮化深入推進,既能夠激發更多的投資需求,又能帶來消費需求的增加,對經濟將產生持續的拉動作用。

  三是“縣際政府間競爭發展模式”依然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所謂“縣際政府間競爭發展模式”是指以縣政府為主體、以一個縣的地域為邊界的縣與縣之間相互競爭的發展模式。中國有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域,平均每個縣級行政區域國土面積3000平方公裡,人口45萬。縣級政府能夠運用的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較大。如此眾多,具有相當規模的經濟體之間開展競爭,能量是巨大的,它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當然,這一發展模式也具有天生的缺陷,運動員或准運動員同時兼任裁判員,使市場經濟競爭負外部性的監管主體缺位或大大弱化。更有甚者,某些時候、某些縣級政府自身就淪為了負外部性問題的製造者,更奢談監管了。“縣際政府間競爭發展模式” 的上述固有缺陷,是目前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主要困難的重要誘因,尤其是高投資的重要誘因。對於縣際政府間競爭發展模式,我們必須客觀看待,既要看到其積極作用,又要看到其存在的問題,採取強有力的措施,興利除弊,逐步加以規範,在控制好地方債風險的基礎上,讓其繼續發揮積極作用。這是完全能夠做到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