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當前土地政策不利於人的城市化

http://www.CRNTT.com   2014-03-24 09:16:14  


  中評社北京3月24日訊/新型城市化本質上是人的城市化,而當前中國出現了地的城市化遠遠快於人的城市化的現象,城市面積擴張過程中人口密度卻明顯下降。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這種土地低效利用的現象並不是個全國性的現象,而更多地存在於中小城鎮,從東、中、西的劃分來說,則更多地存在於西部。

  土地政策影響了人的城市化進程

  財經網刊登復旦大學教授陸銘文章表示,當前中國的土地政策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傾向,就是把建設用地指標的配置當作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工具。2003年以來,建設用地指標相對越來越多地向中部和西部省份配置,相應的,東部地區在建設用地指標當中所占有的份額有比較明顯的下降。

  用地政策的內地傾向在開發區設置上體現得更為明顯。2003年時候,全國範圍內有過一場壓縮開發區的政策,當時大量省以下的開發區被取消,被取消的開發區數量占到了全部開發區的70%。但也就在這次整頓中,東部地區受到了相對更為嚴重的抑制,在剩餘的開發區中,中、西部省份被保留的開發區所占的比重反而上升了。

  借用行政手段的初衷是為了給內地省份更多的發展機會,而實際的結果卻是造成了資源配置的扭曲。自2003年以後,東部仍然是主要的勞動力流入地區,但在土地供給上所占有的份額卻逐漸下降,結果,東部地區的地價和房價出現了快速的上漲。

  地價和房價的上漲帶動了工資的上漲,威脅到了中國經濟(特別是東部)的國際競爭力。房價是生活成本中最為重要的部分,房價的上漲使得勞動力向東部流動的趨勢受到了抑制,這可以部分地解釋自2004年之後東部地區的所謂“勞動力短缺”和工資上漲現象。在這種趨勢下,東部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受到了非常明顯的影響,因為在勞動成本明顯上升的過程中,勞動力的技能卻沒有同步提高,在短期里,企業可以通過加大投資來提高勞動生產率,維持競爭力。但是,時間久了,沒有勞動力技能的快速提升,沒有產品創新,企業簡單靠增加投資來提升勞動生產率的道路很快就走到了頭。

  地價帶動房價,並進一步影響工資,影響了企業的生產和選址。考慮到內地的物流成本更高,制度環境更缺乏競爭,東部很多倍感成本壓力的企業並沒有像政策制定者所希望的那樣往內地轉移。很多企業寧願向周邊其他東南亞國家進行轉移,因為那里的勞動力成本更加低,港口條件也不差。而向內地轉移的很多產業,往往是受到了“零地價”的吸引。不僅如此,一些地方在政績考核指標的驅使之下,對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具有較高的容忍度。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