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烏克蘭與俄羅斯 千年來誰出賣了誰?

http://www.CRNTT.com   2014-03-31 08:30:29  


 
大革命與大饑荒

  到1914年,烏克蘭的大部分土地屬於俄羅斯帝國,而以利沃夫為中心的西部加利西亞地區則是奧匈帝國的領土。在悲慘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俄軍中作戰的烏克蘭人先後多達350萬,在奧匈軍隊裡也有25萬烏克蘭人。分屬兩大陣營的烏克蘭同胞被迫兵戎相見,充當了統治者的炮灰。

  大戰的結果是古老帝國走到了末路,1917年二月革命宣告沙皇政體的崩潰。4月份,基輔召開了烏克蘭中央拉達大會,中央拉達主席,著名烏克蘭歷史學家格魯雪夫斯基在聖索菲亞教堂廣場上向遊行隊伍發表了演說“烏克蘭人!千年的枷鎖已被打破,你們解放的時刻到了!”十月革命之後,1917年11月20日,烏克蘭中央拉達宣布成立“獨立、自由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幾乎與此同時,聽命於莫斯科的烏克蘭布爾什維克宣布成立“蘇維埃共和國”,烏克蘭隨即陷入內戰,局勢一片混亂。

  在歐洲國家的近代史上還不曾有哪一個國家經歷如此激烈的內戰、政府權力如此徹底的癱瘓。當時烏克蘭同時存在多達6種互相仇視的武裝力量。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古城基輔竟然在“佩特留拉匪幫”、白軍、紅軍、波蘭軍隊間五次易手。奧斯特洛夫斯基曾經生動地描述了這種情形下市民無所適從,見什麼人掛什麼旗的窘境:“……要是搶劫猶太人,那就准是佩特留拉的人,要是‘同志們’,那一聽說話,也就知道了……隔壁的格拉西姆·列昂季耶維奇就是因為沒看准,糊裡糊塗地把列寧的像掛了出去。剛好有三個人衝他走過來,沒想到就是佩特留拉手下的人。他們一看見列寧像,就把格拉西姆抓住了。好家夥,一口氣抽了他二十馬鞭……”

  最後,保爾·柯察金為之奮鬥的蘇維埃紅旗戰勝了“佩特留拉匪幫”的藍黃旗(今天烏克蘭共和國的國旗)和其他勢力。除了在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統治下的加利西亞,其餘大部分烏克蘭土地上成立了烏克蘭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並於1922年12月30日以加盟共和國的身份正式加入蘇聯。

  為了把蘇聯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現代化工業國,從1928年開始蘇聯進行了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然而,蘇聯工業化的實現是靠犧牲農業的巨大代價換來的,蘇聯一方面向國際市場大量出口糧食,一方面在國內採取武力手段推行農業集體化,農業集體化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破壞。在糧食產量不斷下滑的同時,中央的糧食征購指標依舊很高,這最終導致1932年史無前例的饑荒。

  作為蘇聯的糧倉(當時糧食產量占全蘇42%),烏克蘭在這次大饑荒中遭到特別沉重的打擊。1931年,烏克蘭糧食產量1760萬噸,上繳國庫700萬噸。1932年,烏克蘭糧食產量降到1280萬噸,但蘇聯政府的征糧指標還有660萬噸!最後,這一年蘇聯政府竟從烏克蘭運走700萬噸糧食,付給農民的糧款只相當於市場價的5%。在這一年的冬天,烏克蘭一個5口之家的農戶只有80公斤存糧。也就是說,每人每月只有1.7公斤。農民只好宰殺牲畜,收集野菜和樹葉來補充糧食的不足。在長達22個月的饑荒中,農民沒有見到過面包,食品嚴重短缺,大批人因饑餓死亡,農村變成一個個廢墟。為了防止饑民外逃從而洩露饑荒的消息,擾亂工業建設,蘇聯政府甚至動用武裝力量切斷公路和鐵路交通。兩個月內,超過 22.5 萬名農民由於逃跑而被捕,有85%的人被送回了自己的村子,等待他們的仍然是饑餓和死亡。

  根據俄羅斯國家杜馬2008年公布的數據,在這場饑荒中全蘇聯共有700萬人死亡,其中烏克蘭人超過一半,達到400萬人(當時烏克蘭總人口約3400萬)。對此,烏克蘭歷史教科書指責 “1932年大饑荒是莫斯科故意製造的,目的是壓制烏克蘭人獨立願望”。俄羅斯則認為,饑荒不僅造成烏克蘭農村人口大量減少,蘇聯其他地區農村人口也急劇減少。1926年和1937年全蘇人口調查數據表明: 30年代初的饑荒導致哈薩克斯坦農村人口減少30.9%,伏爾加河流域減少23%。因此,這場饑荒是“我們的共同災難”。

  大饑荒前的1927年,俄羅斯人的數量是烏克蘭人的2.25倍。而到了大饑荒後的1937年,俄羅斯人已是烏克蘭人的3.5倍,占蘇聯斯拉夫人總數的比例上升到四分之三。俄羅斯人在蘇聯特別是斯拉夫民族中一家獨大的人口格局就此奠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