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青年學運與背景歷史

http://www.CRNTT.com   2014-04-06 10:30:00  


 
  這樣兩大族群(其實還有原住民與其他)的“共業”不是“和平住在一起”(live together peacefully)——聯合國宣言之一項,而是對立。筆者小時候就被告誡“本省人”、“外省人”的區別,所有執政的官員一定必須是外省人,“省籍先於一切”。那時候的“白色恐怖”傳聞是晚上來帶走人,從此音訊全無。雖然後來省籍鬆綁,允許副級官員由台灣人擔任,可是就像當年孫中山當臨時大“總統”一樣,沒有實權。
 
  台灣隨著時間流逝,外省與本省的區分在戒嚴之前稱為“黨內、黨外”;直到二十多年前解除黨禁,正式組成民進黨與其他許多小黨參與政治活動。國民黨的優勢維持沒有多久,人民發現手上選票可以收到“買票的錢”,而且同一選區不同候選人都來買,選舉是對人民有收入幫助的,至於誰當選都一樣。
 
  當買票的邊際效益下降了,候選人的競選心態改變了,基本上就是依照國民黨與民進黨旗顔色區分“藍綠”。這兩個政黨是死對頭,為了贏得選舉,亂開支票。受惠的看來是人民,但是大家都知道官商勾結是中華文化的傳統,人民的認同對象除了藍綠,再來就是候選人的表現了。
 
  1993年兩岸第一次高層“辜汪會談”在新加坡首次舉辦,造成轟動。但是兩岸非常謹慎,沒有進一步成果。2000年是民進黨執政,中國大陸不與他們打交道,連戰2005年以中國國民黨主席的身份前往大陸做第一次接觸,受到全世界的矚目。這一次成功的兩岸之旅,使國民黨更有自信打“中國牌”競選“總統”。2008年國民黨贏回執政權,很多人相信是期待兩岸關係的改善幫助國民黨勝選。
 
  從2008年至今五年多,台灣人民都在觀察兩岸簽署那麼多協議,中國大陸對台灣在國際上的打壓從未猶豫。經濟上帶給台灣多少好處筆者不知道,相較與以前肯定是很多。但是有沒有多到可以收買台灣人民的心?尤其是這一次兩岸服貿協議點燃了戰火,使得台灣不分藍綠的學生集合在一起,認為政府黑箱作業,應該要先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再來進行各種兩岸條例的審議。這一種對中國大陸另眼看待的反應,其實不只是源自對服貿協議的不滿,更多應該是對執政者的無能不滿。

  筆者處於這一個時代,經歷台灣不同執政時期,也感受到台灣青年人內心的恐慌,對馬英九政府六年高度期待的失望。民進黨要贏一定要給人民希望,但是兩岸關係就是民進黨的罩門;這也使得國民黨有恃無恐,但是人民更加討厭。台灣現在高等教育過剩,招不到學生,政府也束手無策;學生素質也下降,企業用人有一些也都限校才錄取。就算錄取了,待遇不高;生活困難也買不起房子,台灣青年人面對的是茫然的未來。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