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倪永傑:反服貿爭議折射的七大矛盾衝突

http://www.CRNTT.com   2014-04-25 09:25:29  


台灣街頭反服貿標語
  中評社北京4月25日訊/台灣《旺報》日前刊載上海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的評論文章指出,反服貿爭議是台灣政治沉屙難起的真實寫照,也是兩岸結構性衝突的必然後果,這場爭議遲早到來,折射了台灣內部以及兩岸之間的7大矛盾衝突。

  全文摘編如下:

  學運折射七大矛盾

  (1)統獨衝突:李扁統治20年連續進行“台獨”與“去中國化”教育,造就“新世代台獨”,他們堅信“台獨”與民主,運用網絡科技進行快速有效的動員傳播,以暴力非和平方式展現“民粹”。

  (2)貧富衝突:近年台灣南北差距、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加劇,造成嚴重的“三中一青(指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低階層與青年人)”問題。

  (3)世代衝突:年輕一代的行為模式、生活方式與其父執輩迥然不同,其“統獨”立場、價值觀很難與上一輩形成交集,出現嚴重的代溝,形成所謂“世代孤獨”。

  (4)政治衝突:朝野對抗、藍綠內部權力爭鬥不斷,民進黨內出現蘇蔡之爭與派系惡鬥,泛藍則是馬王之爭、個人恩怨難以彌合,各方人馬都試圖透過此場運動爭取左右政局的主導權,從而使得反服貿,難以落幕。

  (5)利益衝突:兩岸經濟關係出現競爭多於合作的現象,甚至面板、LED、太陽能等產業形成惡性競爭。兩岸交流質量不高,導致利益分配不均,少數人、強者獲利,多數人、弱者受損,“看得到卻吃不到”,使人產生“相對剝奪感”,不少人因此反對、甚至仇視兩岸交流。

  (6)文化衝突:兩岸生活方式、文化差異,台灣已進入慢生活、慢節奏階段,很多人把學習、工作當作是生活方式、享受,而大陸還是“大趕快上”。台灣民眾對少數陸客文明習慣、行為舉止並不認同,如“官本位”、炫富、大聲喧嘩、不排隊、隨地吐痰、在景點留名刻字等不文明言行打破了台灣的寧靜,引人反感。

  (7)價值衝突:部分台灣知識階層、中間選民內心深藏“反共、反中”意識,崇尚普世價值、人道關懷,對於大陸的政治、社會體制不認同,擔心大陸崛起改變兩岸現狀,疑慮加深。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