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金融風險或已進入敏感期

http://www.CRNTT.com   2014-05-18 08:07:37  


 
  2.金融風險外溢與傳染可能增大

  目前看,當前中國以互保為鏈條的擔保圈風險和以同業為紐帶的跨市場風險存在急劇上升的外溢與傳染可能性,需要給予高度關注。

  互保形式是江浙地區較為盛行的擔保模式,主要被民營中小企業所廣泛運用。在這些地區民營企業發展崛起的初期,由於實物資產有限,難以提供商業銀行所要求的合格抵押品,限制了其借助信貸資金發展與擴張的空間。隨著互保形式在銀行信貸實務中的廣泛應用,有效解決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資金不足,促進了民營經營的繁榮發展。

  理論上分析,互保是進行信用增級的一條重要途徑,其中也隱含了保險的“射幸”原理。這就是說,在一個互保圈內,個體信用風險經過了其他機構或個人的相互擔保,將會形成集體失信約束與懲戒機制,有助於個體更好履行自身債務。

  對商業銀行而言,個體借貸風險通常要遠遠小於互保圈償債能力,實現信用風險可控。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互保圈風險被引爆,特別是互保圈中經營實力最強或資產規模最大的幾家企業出現信用風險,就會將互保圈風險引爆。據報道,2012年,浙江某民營企業涉嫌非法集資案件,通過擔保鏈條波及浙江近600家企業。今年以來,因互保圈風險爆發,不少蕭山500強企業被捲入。

  同業業務擴張,是近幾年金融機構業務創新的直接結果。長期以來,中國金融機構盈利主要依賴於信貸業務。隨著信貸業務規模發展受限,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積極從事同業業務。2012年6月末,某股份制商業銀行同業資產比例高達39.62%,成為首家同業資產超越貸款的商業銀行。主要商業銀行的同業資產規模也迅速擴張,2012年6月末,國有商業銀行的同業資產規模增幅在50%以上,高的甚至超過70%。

  金融同業業務在傳統同業拆借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出現了受益權、通道業務這兩種典型同業業務模式,銀行與信托、保險、證券、基金、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的業務融合明顯加深。目前,商業銀行存量理財產品規模超過10萬億元,基金子公司資產管理計劃規模超過1萬億元,2014年一季度末中國信托公司受托資產已達到11.73萬億元。金融同業業務的迅速擴張,使得金融風險的跨市場、跨行業傳染的可能急劇增加。無論是信托計劃還是基金子公司資產管理計劃,其大部分資金都源於銀行理財資金。在商業銀行非標資產里,也涉及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財富管理產品。

  3.“剛性兌付”成為掩蓋金融風險主要方式

  風險與收益相匹配,是金融投資決策的基本要求。但中國金融市場投資者追逐高收益財富管理產品與風險自擔能力薄弱存在嚴重衝突。主要表現在投資者在購買財富管理產品時,往往關注收益率,對風險警示選擇性忽視,更不關心資金使用與項目運營成功可能性。

  在這種觀念的主導下,投資者更容易被金融市場上財富管理產品的虛假營銷、過度營銷所蒙蔽,誤認為只要是商業銀行代銷就視同商業銀行將承擔全部責任。因而一旦出現兌付危機,投資者往往會出現非理性行為,甚至是過激行為,易引發群體性事件。從已經出現兌付危機的信托計劃、理財產品、有限合夥私募基金、P2P等,均存在投資者通過過激行為尋求社會輿論關注,進而迫使政府出面或金融機構就範的企圖。

  目前,中國影子銀行規模龐大,很多影子銀行體系的資金來源於並不具備風險承擔能力的投資者。這樣一來,一旦出現兌付風險,金融機構被迫進行風險兜底,實施“剛性兌付”,暫時掩蓋住金融風險。

  但應該看到,“剛性兌付”只是延緩了金融風險爆發的時機,並不會在根本上消化金融風險。從金融市場上已有處置財富管理產品兌付危機的案例看,運用自有資金承接債務、轉售、延長期限、司法追債等措施,雖然可以暫時平息投資者訴求,但並沒有可能讓已經處於經營失敗的企業或項目起死回生。因此,這些項目的風險注定要在未來延後爆發。對此,需要有理性認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