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看德國中學如何上二戰歷史課

http://www.CRNTT.com   2014-05-27 14:29:46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納粹罪行在歷史課本中淋漓展現,但教材本身幾乎從不加以直接的主觀評判,而是以研討方式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例如,初中教材中引用哲學家歐根·杜林1881年的一篇反猶文章,選段旁則是設計嚴謹精巧的“方法步驟”提示,包括讓學生“找出文中哪些語句是純粹的價值判斷,思考作者希望以此對讀者產生什麼影響”,“找出文章中哪些語句是人人都能認可的事實”等,按此步驟,反猶思想最終暴露真相——一種沒有事實依據的“意識形態”。 

  高中歷史教育的理論性與思辨性更強。德國當代著名作家馬汀·瓦爾澤曾在公開演講中批評當今德國的罪責反思做過了頭,有淪為政治宣傳的嫌疑。歷史課本以此為由頭,要求學生闡述自己的看法,並通過查閱文獻、走訪相關人士、最後寫成論文在課堂討論。克普澤爾說,學生們對經由自己獨立思考與鑽研得出的結論格外自信,而且“功夫越深,越會發現一些基本的價值觀和歷史共識難以推翻。” 

  值得一提的是,殘酷的反猶歷史對青少年而言無疑是一種負面的心理衝擊,德國歷史教育的對策並非淡化或模糊歷史真相,而是更多地發掘二戰期間德國人的抵抗活動以及戰後反思罪責的生動事例,以顯示並未泯滅的人性之善。歌德文理學校曾多次請來二戰親歷者,與學生面對面交流。 

  在歷史課上反思二戰,昭示當今多數德國人為何能夠以誠懇理性的態度面對歷史、確立身份認同並理解現實變遷的意義。克普澤爾說,她一生的工作,不過是希望學生們學會並勇於“向自身及周遭社會的所來之處發問”,而這,或許正是歷史的饋贈。(文史哲)

  2014-05-23 11:46:1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