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全球價值鏈分工 兩岸經貿如何共贏

http://www.CRNTT.com   2014-06-07 00:32:16  


 
  西方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優化佈局其產業鏈,產業鏈上的一些生產過程分離出去,“生產過程片段化”讓生產活動在地理區位上的靈活性大大增強,形成加工、組裝、製造等環節與研發、設計、品牌等環節在空間上分離的格局,西方跨國公司在世界範圍(除歐盟)產業轉移,普遍採用全球價值鏈分工方式,全球價值鏈分工日益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國際分工形態。

  在全球產業鏈各節點,發展中國家需要從產業鏈的上游國家進口某些生產要素或主要零配件,經過加工的產品往往出口到產業鏈下游國家,以進一步完成產品的下一步工序,由此改變了國際貿易的內容,中間產品貿易迅猛增長,超過了傳統的最終產品貿易,這種存在中間產品進口的國際貿易,稱為“產品內貿易”,站在發展中國家的立場,可以稱為加工貿易,加工貿易成為發展中國家主要的對外貿易形式。

    兩岸經貿關係的基礎是全球價值鏈分工

  20世紀70年代末,大陸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開始參與國際分工,80年代,大陸宣佈設立4個經濟特區與14個經濟開放城市,大陸勞動力成本低廉,並且對投資經濟特區的台商,給予特別優惠政策,而台灣的經濟社會已開始“去工業化”進程,需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台商因此開始投資大陸。三十年來,台商依次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至大陸。

  那麼,台商怎樣將產業跨兩岸運營?首先,台灣是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台灣廠商從歐美市場獲得訂單,而台商所需核心技術與零組件由日本進口,在台灣從事中高端零組件或中間產品的生產,台商在大陸一般是設立“兩頭在外”的加工出口型企業,“兩頭在外”是指大陸台資企業所需的原材料、中間投入品的來源以及產品的銷售市場是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國家和地區,這樣,大陸台資企業生產所需的技術設備、原材料及零組件,主要就從台灣島內廠商進口,經過大陸台資企業的加工生產與組裝,最後,製成品再從大陸主要出口至歐美市場。以2008年統計資料來說明台灣的對外貿易關係,台灣對大陸出口佔台灣出口比重達到39%,其中將近18%經過大陸台資加工企業生產,最後,以製成品再出口至美國,加上從台灣直接出口至美國市場佔台灣出口的12%,那麼,台灣直接出口美國與經過大陸加工生產再出口美國市場,兩者合計比重達到近30%,所以,美國是台灣最大的“最終產品”出口市場,而日本是台灣最大的進口市場。

  台商投資大陸,絕大部分台商都維持母公司在台灣繼續營運,台商在兩岸均設有製造部門,大陸的台資企業主要從事生產較低端產品,島內企業生產較高端產品,大陸投資事業是台灣全球投資的重要一環,在產業鏈配置中,台商強化大陸作為台灣產業的生產基地角色。在兩岸先後加入WTO之後,台灣產業鏈的製造端加快向大陸轉移,在產業鏈上,大陸台資企業主要從事生產製造環節,台灣母公司主要從事管理、研發、財務運作、市場行銷等環節。

  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特別是產量大、附加值相對較低、勞動密集度相對較高,以及大陸具有技術、人才優勢,或符合大陸市場特定需求的產品,在大陸台資企業專注於產品的製造環節,台灣母公司只在少量處於產業價值鏈高端的高附加值產品,保留製造環節,台灣母公司著重承擔全球運籌管理功能,包括擬定集團經營管理策略、財務調度、研發和行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