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適應增速新常態

http://www.CRNTT.com   2014-06-12 08:42:22  


  中評社北京6月12日訊/2007年初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結束了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本輪長周期的上升階段,全球經濟進入長期的結構性調整時期。

  人民日報發表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文章稱,如今,美國的債務危機、財政危機及經濟危機雖已不再持續惡化,但遠未進入正常增長軌道,或如美國前財長薩默斯所言,美國可能“處於‘長期停滯’時期”。歐洲雖未因債務危機而陷入更深危機,但其經濟危機已呈長期化趨勢。日本仍難有效擺脫20餘年通縮困境,其政府債務危機和經濟危機仍將持續。新興經濟體雖在危機初期有一段令人興奮的高增長,但因其儲蓄與外匯“雙缺口”機制普遍未能修正,目前大多陷入經濟減速、國際收支惡化、資本外流和本幣匯率在劇烈波動中貶值的困境之中。如此亂局,導致全球治理出現真空。傳統的全球治理機制及其機構,不僅面對複雜多樣的非傳統挑戰束手無策,甚至不能有效應對傳統挑戰。危機中產生的新的治理機制,如某些國際經濟合作論壇,雖一度風光無限,但在局面稍緩之後,隨即被各種狹隘的國家利益綁架,發展勢頭不再。總之,全球經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經濟增長低水平波動、全球流動性過剩、大宗產品價格變動不居、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構成當今全球經濟的新常態。

  文章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中國也不例外。從2009年開始,中國經濟便已進入“結構性減速”通道。

  從經濟結構變動角度分析,由於中國服務業勞動生產率遠低於製造業,當經濟結構從製造業為主向服務業為主轉變時,中國的總體勞動生產率必然下降,並累及經濟增長率下降。從生產要素結構上分析,在科技進步緩慢的背景下出現的勞動和資本投入增長率的下降,同樣會引致中國經濟增長率下降。

  與此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以及人口參與率下降,隨著農村向城市轉移的人口規模漸趨縮減,與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同時並存的,將是勞動力成本的剛性上升。

  需求面的變化也指向新的增長態勢。根據社科院的研究報告,2006年以來,國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曾有過穩定提高,但是,在2011年達到55.5%的高峰之後,其貢獻率一路下滑,2013年降至50%。同期,外需對增長的貢獻率更是急劇下挫。2010年以後,不僅連續三年為負,2013年更落至-4.4%的新低點。相反,投資的貢獻率倒是上升的:20062013年的7年里,其貢獻率提升了10個百分點以上。這些數據說明:要使中國的經濟增長獲得合理的需求結構支撐,仍須付出巨大的努力。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