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盡最大可能在全球貨幣新架構中贏得空間

http://www.CRNTT.com   2014-06-28 10:37:03  


以貨幣互換網絡為基礎的金融結構很有可能成為全球貨幣體系的新架構
  中評社北京6月28日訊/中國人民銀行與英格蘭銀行幾天前簽署了一項規模為2000億元人民幣/200億英鎊的中英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有效期三年,經雙方同意可展期。這是中國央行與七國集團成員國簽署的首個貨幣互換協議,是人民幣拓展貨幣互換網絡的又一重要舉措。

  上海證券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張茉楠文章表示,近年來,在全球經濟、全球貿易出現區域化聯盟之後,金融和貨幣領域出現了以“貨幣互換網絡”為代表的區域化聯盟新趨勢,全球掀起了貨幣互換的熱潮。特別是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波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之後,各國中央銀行之間的貨幣互換協議簽署愈加頻繁。看趨勢,這種以貨幣互換網絡為基礎的金融結構很有可能成為全球貨幣體系的新架構。

  貨幣互換工具是央行之間展開國際金融合作並管理流動性的重要工具。美國次貸危機釀成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西方各國陷入了流動性短缺之中,不少國家對美元的流動性需求逐步加大,為此加大了雙邊貨幣互換的力度,以相互提供流動性支援度過危機。2011年11月,美聯儲曾與歐洲央行、加拿大央行、英國央行、瑞士央行和日本央行搭建起了一種“臨時美元流動互換機制”,以此為市場注入美元流動性,維護美元資產的信心。到了去年10月,美聯儲、歐洲央行、英國央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再次啟動美元互換機制,但是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全球六家主要央行把現有的臨時雙邊流動性互換協議轉換成了長期貨幣互換協議。也就是說,在得到進一步通知之前,上述互換協議將持續有效。長期協議將充當穩定流動性的角色。根據美聯儲公告,這些互換協議在六國央行之間架起了“雙邊貨幣互換網絡”(a network of bilateral swap lines),一旦簽訂雙邊互換協議的兩家央行認為當前市場狀況能夠保證互換,那麼有流動性需求的央行就可按照協議規定獲得來自其他五家央行的五種貨幣流動性。

  文章稱,根據這項六國央行的長期貨幣互換協議,美聯儲在事實上又成了歐、日、英、加、瑞央行的最後貸款人。而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正是美聯儲通過臨時貨幣互換機制,為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等提供了接近6000億美元的國際流動性,這才避免了因美元短缺而一觸即發的全球危機加劇之勢。如今,隨著美聯儲逐步退出寬鬆貨幣政策,全球正面臨新一輪的美元回流。印度、印尼等新興市場去年的資本外流,已凸顯出了美元國際流動性的稀缺性。而美聯儲等六家央行的貨幣互換協議所構建的美元最後貸款人壟斷機制,也將使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互換機制長期化,這很可能意味著,美國正在重新構建一個應對新興經濟體貨幣崛起的新貨幣聯盟。事實上,一個以美聯儲為中心、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參與的排他性超級國際儲備貨幣供求網絡已經形成。這個網絡已將發達經濟體的貨幣供給機制內在地連為一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貨幣互換不僅涉及互換國之間的貨幣流動,而且涉及彼此間貨幣的匯率安排,再進一步則涉及互換國之間宏觀經濟政策的深度協調。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