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心理咨詢業的潘多拉魔盒

http://www.CRNTT.com   2014-07-24 07:51:28  


中国心理咨询业的乱象背後,是一个新生行业的日趋商业与市场化。 CFP 供圖 許文婕 制圖
  中評社北京7月24日訊/光線昏暗的房間內,一名青年男子平躺在椅上,他閉著雙眼,旁邊坐著一個女人。他正向這位女性心理咨詢師描述自己在夢境中遇到的場景—這是港片《無間道》中陳永仁在心理診所中經歷的經典場景,讓不少影迷們至今記憶猶新。

  無數影視作品裡呈現的心理咨詢師,往往正是這樣神通廣大的心靈使者,他們都是俊男美女,讓人信賴,往往一眼就能看透你的內心。他們能為你催眠,為你思考,甚至幫助你找回內心的失落和困惑。

  然而,當下中國真實的心理咨詢業並非如此“不食人間煙火”,中國心理咨詢業的亂象背後,是一個新生行業的日趨商業與市場化。

  時代周報日前刊載紀實文章《中國心理咨詢業的潘多拉魔盒》:

  25歲的胡小華(女,化名)最近比較煩,她覺得自己“心理有問題”。

  工作進展拖拉,對周邊事物毫不關心,人際交往不夠主動,與父母的關係更是糟糕透頂。

  自行閱讀了一些有關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後,胡小華認定自己得了抑鬱症;再一一對號入座,她認為已經找到了自己如今所面臨的所有工作、生活問題的根源:幼年時家庭不幸、父母對自己不管不問。

  胡小華開始四處咨詢朋友,其中一位推薦她去找上海的某位心理咨詢師聊聊。電話聯繫後,胡小華被那位心理咨詢師告知,自己的問題已經比較嚴重,最好還是盡快選擇一位心理咨詢師,進行一對一的當面治療。另外,還“必須做好長期治療的準備”,這個“長期”可能需要一年甚至以上的治療時間。

  聽了上海這位心理咨詢師的建議後,胡小華更加堅定地認為自己“心理確實有病”了。如今,她正忙著到處托人打聽,希望能夠在廣州當地找到一位能幫助自己解決當下困境的專業心理咨詢師。

  上世紀80年代,心理咨詢業開始進入中國,但中國人普遍對此諱莫如深—和心理咨詢師這份職業緊密相連的,仍是“精神病”這樣充滿社會歧視的用語。2008年汶川地震後,中國心理咨詢業開始進入加速度發展時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