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看歷史:新媒體改變大清

http://www.CRNTT.com   2014-07-13 11:03:15  


一份珍貴的《申報》(網絡圖)
  中評社北京7月13日訊/“朝夕可達”的電報,令大清國的報紙真正獲得了“新聞”,而獨立於權力機構的定位,也令報紙基本能暢所欲言。這當然是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 

  一位被紀檢機構予以政紀處分的大清官員,怎麼也沒想到,他會有幸載入史册,成為中國媒體第一篇電訊稿的主角。1882年1月14日,雲南按察使銜候補道台張承頤因欠解銅款,被中央問責,“摘去頂戴”。當天晚上11點,《申報》駐天津記者用電報向上海編輯部發回這條當日新聞,開創了中國新聞界的先河。就在1月16日這期刊登“處女電訊稿”的《申報》上,頭版頭條不是任何新聞,而是《申報》的“本館告白”:“將每日京報上諭,由中國新設之電報局傳示”。這則告示,在《申報》頭版連續刊登了5天。

  《申報》用電報傳遞諭旨後,以上海為中心的讀者,次日就可以得悉北京的各種動態,這大大提升了京津滬三地的政治信息共享進程。在這個信息共享體中,北京是“生產”者,天津是中轉者,而上海則是“消費”者。10個月後,1882年10月24日的凌晨,順天鄉試剛剛在北京發榜,考生們還在打著燈籠圍觀,努力尋找著自己的名字。《申報》所雇用的快馬,就帶著中榜名單,衝出了北京城。早上8點,快馬到達天津。信差衝進了電報局的發報房。隨著滴滴答答的電流,名單中節選出的江蘇、安徽、浙江中榜人姓名及名次,通過長達3000多里的津滬電報線,當天就發到了上海。次日凌晨,當《申報》的派送人在上海的夜色中,將印著中榜者名單的報紙送往各售報點和訂戶宅院時,離北京發榜還不到24小時。這期報紙大為暢銷。

  有新聞,才有讀者;有讀者,才有廣告;有廣告,才有盈利。要獲得足夠的廣告,迅捷的新聞才是其中的核心競爭力。而且,廣告商家本身,也是讀者的一部分,那些關係到政治經濟大勢走向的新聞,對於這些讀者來說,本身就是重要的財富。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