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日甲午戰爭與日本的輿論導向

http://www.CRNTT.com   2014-07-28 12:11:07  


  中評社北京7月28日訊/今年是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之為“日清戰爭”)120年,7月25日是甲午戰爭開戰日。相對而言,日本傳媒的報道與評論並不多見。但仔細觀察近年來日本大眾傳媒和政界圍繞著“歷史”、“靖國”、“領土”、“整軍”和“修憲”等一系列話題開展的輿論誘導攻勢,及對戰後禁區的“突破”,敏銳的政論家都能從中看到“甲午”和“馬關”(日本人稱之為“下關”)揮之不去的影子。

“三國干涉”奇恥難忘

  最明顯的例子,是體現在2010年中日在釣魚島(日本稱為尖閣諸島)海域發生“撞船事件”之後,日本執政黨民主黨一部分少壯派議員的激進言行。

  針對當時日本官方以日本國內法扣押中國漁船、拘捕船長和漁民(漁民先獲釋放),後在中國強烈抗議和未獲美國首肯的背景下,不得不連船長也釋放的事件,一部分民主黨議員認為這是“奇恥大辱”。他們形容這是“相當於日清戰爭後日本面對三國干涉的國難,日本國民對此痛恨至極”。

  在一份由前外務政務官吉良州司和前防衛政務官長島昭久牽頭起草的“建白書”(即建議書)中,共有43名民主黨議員聯名呼籲時任內閣總理大臣菅直人“堂堂正正高舉國益旗幟”,掌舵“戰略性外交”。

  所謂“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指的是在1895年日本打敗滿清後簽署的《馬關條約》中,原本還有將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的條文,但在俄羅斯、德國和法國的干涉下,日本只好忍痛歸還中國而代之以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金。俄、德、法三國之出面干預,當然不是出自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行為,而是不願看到日本獨享遼東半島的甜頭。但對於當年大日本帝國的臣民(包括在媒體的渲染和鼓動下具有“爆發性的國民意識”的“國民國家”之子民)來說,如此通過武力手段奪取的戰勝品卻得而複失,是令人難以忍受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