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陳端洪:香港人到底愛不愛國

http://www.CRNTT.com   2014-08-06 09:29:06  


 
二、愛國的標準及港人愛國情懷

  根據上面的簡單區分,我們來分析香港人的愛國情懷。

  1. 在愛國土河山的層面,不能說香港人不愛國。這要分兩個層次。一個是對香港這片土地的熱愛。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領土主權屬於國家,愛香港也就是愛國家的一部分,除非某人主張香港獨立。另一個是對全中國領土的熱愛。這要區分平時和例外狀態,最能看出一個人或群體愛國與否的是在例外狀態。假如中國遭到外國侵略,我相信絕大多數港人起碼是會從內心裡感覺到受傷害的,即便有人不挺身而出,他受傷害的感覺也是骨子裡固有的一種愛國情懷。香港的保釣運動是一個例證,誰能說保釣不是愛國行動呢?

  2. 在民族認同的層面,儘管香港國際化程度很高,很多人喜歡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但香港人與內地人有一些根本的相同之處。

  一是人種。Patriot從辭源上說是愛同胞的意思。無疑,每個人都自愛,也愛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以及子女。中國人不管宗教信仰如何五花八門,但大家有個共同的宗教,就是敬拜祖先。這種愛和敬拜就是民族認同的基礎。

  二是文化。文化的概念很難界定,這裡只從一組最基本的,依靠集體傳承的文化要素說起,即體悟生命的方式、表達思想的語言邏輯以及表達情感的修辭術。無論學校教育如何的西化,無論一個人是否入了其它宗教,中國人傳統的生命觀、語言邏輯和修辭術,都被有意無意、有形無形地嵌入了港人的集體意識,成為每個人的生命密碼。港人珍愛生命,頑強地生活。他們拼生活憑靠什麼?除了西方文化給予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賦予的性格和思考方式。舉例來說,司徒華的古典詩詞修養非一般人能及,梁家傑講話成語和俗語信手拈來。他們的中國文化修養構成他們生命的一部分,是他們的資本。

  三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一個內容相當廣泛的概念,包括衣、食、住、行、勞動工作、休息娛樂、社會交往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特定方式及背後的價值觀、審美觀。非常有意思的是,基本法第五條把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和資本主義制度並列作為自治保障對象,言下之意是,社會主義生活方式與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差異很大。但是,發展到今天,拋開政治生活不談,在日常私人生活層面和社會生活層面,我們看到兩地生活方式共性顯然大於差異性,而且無論物質因素如何的現代化,中國人傳統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都清晰可見。

  中國的民族主義情懷靠什麼維繫?就靠三大法寶:祖宗敬拜、文化傳承、男女飲食等生活方式。這三樣都還在香港發揮著作用,雖受衝擊,卻未曾中斷。你見或者不見,它們就在你的身上,不離不棄。這些愛國的基因,幾個港人身上沒有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