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國若在中東取代美國 需付代價不會比美國少

http://www.CRNTT.com   2014-08-17 11:18:19  


 
  懷特:這可能需要雙方的理性和克制。如果我是中國人,我想我可能自然地期待中國最終成為亞洲的區域領導大國。儘管我知道很多中國官員說中國“不當頭,不稱霸”,但不得不說,如果我是中國人,考慮到中國的悠久歷史,燦爛的文化成就和發展前景,我會希望中國成為一只領導性力量;不是黑客,也不是咄咄逼人的入侵者,而是就像美國一樣成為一個它一直以來扮演的領導性大國角色。

  顯然,對中國來說,這是再正常不過的野心,但事實並非那麼容易,而它一定會受到美國的遏制,也自然會受到日本和其他一些國家的抵抗。

  反之,美國保住霸主地位的願望也未必能實現。逐漸強大的中國宣稱要在亞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可以想見美國必然會盡力阻止中國權力的擴張。未來的東亞地區,中美兩大強國並存,都想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區域國際體系。

  或許有第三個選擇,就是中國在亞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美國則輕微收縮自己在亞洲的布局,這意味著兩國都不能獨自扮演領導角色,他們需要相互妥協。這些妥協與讓步或許會十分艱難,但要知道雙方都不讓步的後果將十分嚴峻。對美國來說,將中國視為戰略敵人會帶來不良後果。中國畢竟十分強大,尤其是在亞洲地區,不過它還沒有強大到像美國這樣成為一個全球性大國。所以美國如果聽憑中國的反對,堅持在亞洲保持霸主地位也是可以實現的。反過來說,中國要將美國視為戰略敵人則需要巨大的勇氣。

  我其實對中國未來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體並持續發展持樂觀態度,但我並不認為它可以強大到與美國——這樣一個極端強大的國家對抗。我並不認為美國正在衰落。局勢變了,並不是因為美國的衰弱而是因為中國的崛起。美國依然是那個神奇、強大、有力並危險的戰略敵人。所以,中國將美國視為戰略對手的潛在代價也非常大,這就強有力地推動雙方做一筆更划算的交易。

  舉個例子,比如我想要以一萬美元的價碼賣掉我的車,而你想花五千美元購買我的車。對你來說,如果按照我定的價格交易,你就得花超過你願意支付的錢。而如果按照你的價格交易,實際花掉我願意支付的代價。而如果我們將價格定在七千五百美元,儘管我比我想要的得到的少,而你花的比你計劃的更多,至少我們能做成這筆買賣。如果你真的很想買我的車,其實你所花的七千五百美元幫你獲得更多。

  所以,我認為這就是與中美情況類似的一種情形,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但是我們可以盡其所能獲得更多。這是否可行?當然!這是否划算?你可能對這一方案並不十分滿意,但考慮一下談判破裂沒做成這個買賣的更壞的結果!

  在我看來,中美能最終達成協議的唯一原因就是雙方都認識到戰略劫持對方是多麼危險的舉動。然而,協議達成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兩國都相信對方不會食言,這也是現在美國政策制定者和觀察家們所擔心的,他們覺得中國並沒有真的拿新型大國關係當回事。很多甚至是十分了解中國的美國人都持一個基本觀點——中國是美國構建的亞洲秩序網上的一個異類。我對此並不贊同,儘管有很多美國人認為中國處於美國及其盟國構築的包圍圈裡,美國目前只是主動放鬆了控制,但我認為並非如此。中國方面同樣存在一種錯誤的觀點,很多中國人認為美國完了:美國總統奧巴馬如此軟弱,他此前已為兩國和解談判做好妥協的準備,一旦直面強大的中國,美國必將全面收縮並撤出亞洲。

  兩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士兵筆挺站立,目光冷峻,直視前方,嘴唇緊咬。和這個封面一樣引人注目的還有書的名字——兩年前,當休•懷特(Hugh White)出版那本《中國抉擇:為什麼美國應該分享權力》(The China Choice : Why America Should Share Power)時,他的觀點聽起來讓人震驚,也立即在政策圈一石激起千層浪,澳大利亞掀起了一場有關中國的大辯論。

  現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擔任戰略研究教授的懷特在書中認為:美國和中國將不得不坐下來商討一種分享亞洲權力的辦法,如果雙方不能達成妥協,將面臨爆發毀滅性戰爭的危險。

  如今看來,懷特對中美對抗的描繪很有先見之明。他告訴記者,一股顛覆性的權力重新分配的浪潮正在席捲亞洲,無論是對中國還是美國,其實都是一個難以應對的局勢,他們面對的風險不會輕易減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