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黃嘉樹:兩岸關係新思維“同與異”

http://www.CRNTT.com   2014-08-31 00:06:41  


 
  (二)三方對推動官方直接往來有默契,但緊隨而來的就是“相互承認”的問題,連承認都不行,怎麼往來?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新階段後,日益需要兩岸公權力機構提供制度化支撐,雙方已經簽訂的二十一項協議本質上就是官方合作協議,它們必須受到兩岸的法律保障,因此到這個階段乃至再往前走,要完全無視對方公權力存在已經不可能了,所以關鍵不在於是否相互承認,而在承認多少?包括筆者在內的諸多大陸學者認為:既然百分之百的“不承認”已經過時,而百分之百的承認就是“兩國論”,所以只能尋求一種高於零但低於百分之百的承認方式,筆者個人稱之為“零點六”即百分之六十的承認,(當然,60%只是一個比喻,理論上從1%到99%都行)。回到稱呼官銜的具體問題,就是有些部門的首長如“總統”、“國防部長”、“外交部長”——不能稱官銜,除這些部門外則可互稱官銜。至於對等,只要雙方都執行同樣標準即為對等,換言之對相同職能部門的首長,我不稱你官銜,你自然也不稱我官銜,因為雙方都同樣稱對方,就完全不涉及是否尊重的問題。然而台灣方面的學者則希求百分百的相互承認,對於大陸學者的解釋,藍營的學者反應似乎積極一些,但以筆者觀察,多數也只是“理解但不同意”;而綠營的學者反應則更激烈一些,只要不稱官銜就是不尊重,就是“矮化”,為此中斷官方往來也在所不惜。

  (三)就“底線思維”而言,雖然三方都同意和平發展的階段性,但對未來目標的設計不一樣:

  大陸決不放棄追求統一的努力,要讓和平發展以統一為指向,所以大陸不同意無限期地“維持現狀”,單純的和平也不是大陸的終極目標,只有利於統一的和平才是大陸真正的需要。

  綠營也沒有停止追求台灣法理獨立的步伐——當前的“台獨”已經不是更改國號之類的“原教旨台獨”,而主要體現為堅稱台灣是中國之外的另一個“獨立主權國家”,人口2300萬,地域台澎金馬,即使其“國號”仍叫“中華民國”;綠營希望和平發展能成為孕育“台灣人意識”(區別於“中國人認同”)的溫床,如果有一天台灣能實現真正的法理獨立,那就意味著和平發展過渡階段的結束。如果沒有這一天就“退而求其次”,讓“現狀”永遠維持,和平成為無條件的價值。

  藍營則在本質上向綠營傾斜,即主張未來的兩岸關係走向“一中兩國”,但“一中”為虛,“兩國”為實,從蘇起等藍營大佬(郝柏村前期也一度加入)參與“大一中架構”的撰述,就可看出藍營政策轉向的端倪。為了這一長遠目標,藍營也期待能把“現狀”拖得越久越好,在和平的問題上,藍營認為不應將其與統一掛鉤,和平本身應該是無條件的,它本身就是值得兩岸共同追求和細心維護的價值。

  為了維護各自的長遠目標,三方都難以達到對方的期待,“底線思維”的效能至多是使彼此的爭鬥不至於達到“翻臉”的程度,從而為和平發展提供和諧的氛圍。但現實中三方的“磕磕碰碰”仍是免不了的,在面對某些事件或台海周邊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刻,也不能排除矛盾再度激化的可能。特別是如果民進黨在2016年上台但又拒不調整其大陸政策,也可能再度激起北京“底線被衝撞”的危機感,使和平發展的勢頭逆轉。

  異同比較後的感悟或啟示

  未來兩岸關係的持續改善,一定要伴隨某一方的妥協;而且具體的改善進程中,一定有妥協最大的一方,哪一方的長遠目標最不可能實現,哪一方就必須做出最大的調整。但不可能只有一方妥協,一定是三方都要妥協。

  那麼三方都有可能做出妥協的交集點在哪裡呢?顯然就在現在已有交集的地方!而在這幾個點聚焦的各種分歧意見,既展示了兩岸關係繼續前進的主要障礙在哪裡,也蘊含了跨越這些障礙的新思路。依據這樣的分析理路,筆者在前兩節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對兩岸關係的未來得出以下幾點感悟或啟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