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貨幣政策的難以承受之重?

http://www.CRNTT.com   2014-09-04 09:32:16  


  中評社北京9月4日訊/張明今撰文認為,中國央行的定向寬鬆政策,雖然確是貨幣政策創新之舉,但能否獲得預期效果,實則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只能有待時間來檢驗。

  2014年9月3日目前國內外都在積極討論經濟的“新常態”,但大家都心知肚明,目前國內外貨幣政策卻均為非常規的。國外,美歐日英央行都在實施“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QE)加零利率的貨幣政策組合,傳統上的以利率為中間目標的貨幣政策讓位於倚重數量的非常規政策。國內,中國央行開始將“定向寬鬆”(Targeted Easing)作為貨幣政策的關鍵詞,將貨幣政策風格由“大水漫灌”轉變為“滴灌”與“噴灌”。今年以來兩度的定向降准,以及再貸款工具的老樹新花,以及熱議中的PSL,都似乎構成了定向寬鬆的新工具組合。

  在筆者看來,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重點轉向定向寬鬆,實則是應對新的兩難境地的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一方面,2014年年初以來,宏觀經濟數據的下滑使得保增長的壓力陡然加大,通過放鬆政策來確保GDP增速不低於下限成為中國政府的硬性承諾。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杠杆率已經高居不下,尤其是企業部門的負債率與地方政府的負債率在存量與增速方面都令人擔憂,製造業的過剩產能以及中西部新增基礎設施的低利用率,都意味著宏觀政策調控不能再走總量寬鬆的老路。換言之,在保增長與調結構之間痛苦權衡的結果,是中國央行出台定向寬鬆政策的原因。

  做央行的官員不易,做中國央行的官員尤其不易。歐洲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目標僅僅是維持低通脹,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目標也不過是兼顧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在實施定向寬鬆政策之前,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目標就已經包含了經濟增長、充分就業、通貨膨脹與國際收支平衡,而從定向寬鬆開始,似乎調結構也成為了中國央行新的貨幣政策目標。如此多的政策目標,彼此之間是否會發生衝突?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能夠確保實現上述目標嗎?定向寬鬆是否會成為貨幣政策的難以承受之重呢?

  筆者認為,中國央行的定向寬鬆政策,雖然確是貨幣政策創新之舉,但能否獲得預期效果,實則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只能有待時間來檢驗。原因在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