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政府要多算PPP項目的“長遠賬”

http://www.CRNTT.com   2014-10-04 09:11:02  


  中評社北京10月4日訊/據媒體報道,近一段時間以來,多個省份相繼推出了規模龐大的PPP項目,其中,福建公布28個PPP試點推薦項目,總投資1478億元,青海推介的80個PPP總投資1025億元,此外,安徽等省份也將在近期推出PPP試點項目,初步估計達萬億元規模。而在此前,財政部也發布了《關於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推廣運用PPP模式,並在全國範圍內開展項目示範。

  中國網刊登財經評論人譚浩俊文章表示,所謂PPP,就是由社會資本承擔設計、建設、運營、維護基礎設施的大部分工作,並通過“使用者付費”及必要的“政府付費”獲得投資回報。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就是合作具有長期性,操作具有市場性,可以有效運用社會資本,緩解政府和財政的資金壓力。

  眾所周知,這些年來,涉及公共領域、公用事業、重大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項目,基本都是由政府包幹。也正因為如此,不僅引發了政府大搞“土地財政”的熱情,使房價快速上升,而且政府負債迅速攀升,嚴重影響了地方的可持續發展。相反,社會資本則因為投資通道少,不斷抱怨資本沒有出路。顯然,推行PPP模式,讓社會資本與政府緊密結合到一起,無疑將有效提升公共項目的建設能力,提升公用事業的服務水平。同時,可以大大緩解政府的融資壓力。

  文章稱,現在的問題是,由於PPP項目大多是盈利能力不是很強的公共設施、公共項目,且投入資金數額巨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調動社會資本參與到PPP項目中來,就成了最為關鍵的問題。一方面,要在推進市場化的同時,不增加使用者、特別是居民使用者的負擔,如水、暖、氣等。否則,此項改革就很難向縱深推進;另一方面,要想使PPP模式順利推進,就必須給社會資本足夠的利益回報。否則,社會資本是不可能參與的。

  也正因為如此,政府在PPP模式中就必須扮演利益共同體和利益平衡囂的雙重角色。一方面,可以與社會資本共同建設一部分項目,共同承擔責任、享受利益。而這,顯然是對那些有一定盈利空間的項目;另一方面,則要通過必要的財政補貼,使那些沒有多少盈利空間,但必須建的公共項目,也具有相應的利益回報,讓社會資本有興趣參與投資、參與建設、參與管理。

  也許有人會說,讓政府對公共項目建設進行補貼,不等於是政府直接建設了。從表面看,確實存在這樣的想象空間。但是,不要忘了,從這些年來政府直接對公共設施等進行投入的情況看,不僅政府負債迅速攀升,而且投入效率極低。更重要的,許多公共項目如今都成了地方政府甩不掉的包袱。也就是說,政府在公共項目建設上,不僅一次性投入很大,維護保養等的投入也很大。如果能夠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讓社會資本來投入與經營,政府的負擔可能會大大降低。更重要的,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會大大提高。

  也正是因為如此,政府在PPP項目上,更多的要算“長遠賬”,而不是“眼前賬”,要把眼光放得遠一些,而不是眼前的利益得失。別的不說,這些年地方各種負債每年需要支付的財務成本,就足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到公共項目建設中來了,就足以形成有效的吸引社會資本的政府補貼了。更何況,還有那麼沉重的債務償還責任呢?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