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無需擔心通貨緊縮

http://www.CRNTT.com   2014-11-07 13:12:57  


  中評社北京11月7日訊/中國經濟的“健康指數”近來頗受外界關注,尤其是在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連續兩個月下跌,引發一些機構對中國經濟陷入通貨緊縮的擔憂。不過,專家認為,CPI並不是衡量通縮的唯一指標,當前中國經濟仍存在諸多有利條件。未來在基建投資、內需消費的驅動下,中國經濟仍將保持平穩快速增長。
  
  低通脹引發通縮“狼來了”

  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記者周小苑述評文章表示,隨著9月份CPI跌進“1”時代,創下56個月以來的新低,而PPI(生產者物價指數)也連續31個月同比下降。兩個價格指數持續疲軟,外界由此發出中國經濟面臨通縮風險的警告。有外媒認為,中國國內需求下降和房地產市場問題越發嚴重促使中國出人意料地滑向通縮。

  澳新銀行認為,低通脹顯示中國經濟存在通縮風險,並將中國今年CPI的預測值,從2.2%至2.3%調低至2%。

  不過,在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看來,物價至少出現連續3至6個月的負增長,才能被定義為通貨緊縮。目前中國的CPI依舊處於正增長的狀態,只是增速有所放緩。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經濟並未出現通貨緊縮。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表示,中國目前還沒出現真正通縮,但仍然需要警惕潛在的通縮隱患:一方面是要警惕雙向通縮的問題,由房地產市場、地方融資平台和金融產品等資產通縮帶來的價格通縮,會打擊百姓的財富效應和消費能力,進而影響企業的效益;另一方面是輸入性通縮問題,當前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導致各國貨幣匯率波動,影響了中國出口商品價格穩定。
  
  經濟運行未現通縮跡象

  文章稱,“從幾個方面的情況來看,中國經濟陷入通貨緊縮這一判斷的證據不足。”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指出,通貨緊縮一般是指市場貨幣流通量減少,導致物價持續下降。但今年以來,中國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流通量保持了一個比較穩健的增長速度。9月份CPI回到2%以下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對比的基數比較高。從環比來看,9月份CPI環比上漲了0.5%,這說明物價還是處在總體穩定、溫和上漲的狀態。隨著冬季的來臨以及部分食品供求關係特殊條件的影響,國家統計局初步判斷未來幾個月CPI保持溫和上漲的可能性較大。

  在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看來,中國並沒有出現通縮有三條理由:首先,中國的CPI並沒有出現下降通道,只是增速出現下滑,這也只能表明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不好;其次,通貨緊縮不僅是物價下跌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