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黃金時代”是文學史的,不是蕭紅的

http://www.CRNTT.com   2014-11-20 13:29:17  


  中評社北京11月20日訊/“至今世間仍有隱約的耳語跟隨我倆的傳說”,羅大佑的這句歌詞,同樣可以用到蕭紅身上。在香港導演許鞍華的電影《黃金時代》之前,關於蕭紅的聲音,多數只限於文學圈內部;但這部電影之後,各種喧嘩之聲,關於電影的、文學史的、情感的,一哄而上,幾乎到了“無處不蕭紅”的地步。 

  在影片上映近1個月、爭論漸消之後,香港作家、學者李歐梵與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曾友情出演 《黃金時代》(這部分鏡頭在正式上映時被剪)的毛尖,在思南文學之家進行了一場題為“蕭紅和蕭軍”的對談。因為兩位主講者的專業身份,這場對談,被認為是“正解”。 

問:最“臟亂差”,還是最“黃金”的時代? 

“那是中國文學史的‘黃金時代’” 

  “想怎麼活,就怎麼活”的蕭紅,“想愛誰,就愛誰”的蕭軍,“想罵誰,就罵誰”的魯迅……《黃金時代》的系列海報,對“黃金時代”四個字的解讀格外吸睛。毛尖向李歐梵提出了一個很多觀眾都好奇的問題:上世紀30年代,在歷史教科書上可能是一個最“臟亂差”的時代,它怎麼就變成“黃金時代”了呢? 

  李歐梵:我個人感覺,這部電影描述的是我父母那一代。我父母當時在南京中央大學念音樂系,後來抗戰爆發,這些知識分子流亡到其他地方,基本立場都是抗日。這段在電影裡交代得很清楚。 

  電影中有一段讓我非常感動,就是這些年輕的作家,到報館、到別人家借宿。這讓我想起我父母的情況。他們當時逃難到另外一個地方,有同事,還有不認識的人,擠在一個房間裡,這個房間可能是朋友的朋友家的,他們逃過戰亂,靠的就是這些素不相識的人。文化對他們來說,是精神食糧,不管肚子多餓,也要看書,我父母逃到農村,還拿小本子寫日記。“黃金時代”對我來說,體現在共患難的時候表現出來的真情,而且是為了某一個理想。 

  現在來看,那確實是中國文學史的“黃金時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