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降息利於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http://www.CRNTT.com   2014-11-28 09:06:00  


  中評社北京11月28日訊/在經濟“雙低”低通脹、低增長和定向寬鬆無法有效降低融資成本的背景下,常規貨幣政策工具寬鬆降准和降息時機已經到來。有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半年內還會有3次左右降息以及6次左右數量化寬鬆政策的配合。但此次降息並非貨幣政策基調從定向寬鬆走向全面寬鬆,更多的是為了疏通定向寬鬆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中國證券報發表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李宇嘉文章稱,今年以來,在宏觀經濟或將步入“通縮”、外匯占款走低、大宗商品價格回落、金融風險偏好下降和整頓“非標”等複雜因素影響下,過去幾年中國日益膨脹的社會融資規模開始出現了增長放緩跡象。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數據,2014年1-10月中國社會融資規模為13.59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少1.24萬億元。同時,幾輪定向寬鬆後,銀行貸款利率不降反升,反映央行定向寬鬆無法傳遞到銀行資產端。因此,業內人士認為,需要通過降准降息來發揮常規貨幣政策工具反周期的作用,滿足市場對於基歹幣的需求,並為扭轉經濟疲軟和結構化改革創造平穩的貨幣環境。

  今年以來,房地產、融資平台、製造業都在去杠杆,總社會融資規模下降是無效杠杆去化的表征。目前存量社會資金足夠,“融資難、融資貴”更多的是結構性的問題,而非總量問題。以國有銀行對接國有經濟占絕對主體的投融資體制無法改變、舊模式對於資金量而非資金價格更加敏感的情況下,全面寬鬆刺激的效果越來越差、周期越來越短,並且讓銀行和政府資產負債率嚴重失衡。

  另外,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以中高速增長、改善經濟結構和技術驅動為主要特征的“新常態”,第三產業取代第二產業成為主導,重化工業、政府基建投資對於資金的規模化需求時代結束,數量化刺激的基礎不存在。因此,即便出於“托底”經濟的考慮,貨幣政策定向寬鬆的概率更大,既不可能走向全面寬鬆,更不可能重回“強刺激”的老路。

  文章分析,目前之所以經濟下滑、產出缺口明顯,一方面是因為舊模式漸進去杠杆,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無風險利率太高,融資體制落後導致社會資金錯配,新模式無法加杠杆。“一進一出”的結果就是需求非常疲軟,貌似需要反周期的貨幣政策,但全面寬鬆卻無法解決。因此,去年以來,國家一直堅持定向寬鬆的貨幣政策,寄希望於通過逆回購以及SLO、SLF、MLF等中短期的流動性定向注入,解決扶持行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但是,經過幾輪定向寬鬆,特別是三季度以來,多次下調正回購利率,向商業銀行注入等同於1.5次“降准”規模的中期借貸便利MLF後,銀行貸款成本並未如期下降,而貸款需求也在減弱。三季度,一般貸款利率和個人房貸利率分別上升19bp和43bp,主要原因就在於高成本非標貸款“回表”以及上浮利率貸款的比例在上升;同時,新增貸款規模和M2均低於預期,再加上中小企業PMI持續低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在下降,定向寬鬆面臨困境和挑戰。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