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西藏、藏传佛教的真实与传说

http://www.CRNTT.com   2015-02-01 09:34:39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通常一讲起汉藏交流,就会提起文成公主。在长达数百年的汉藏交流史上,还有哪些其他值得被铭记的人?

  沈卫荣:其实汉藏交流史上的代表人物还有很多。比如敦煌文献里提到的那个法成法师,他把很多藏文的佛经翻成汉文,又把很多汉文的佛经翻成藏文,在汉藏佛教交融、互动的历史过程中有过非常大的影响力。但我们今天实际上並不能确切地知道他究竟是汉人还是藏人。在汉藏佛教交流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像明代初年有位叫莎南屹啰的译师,他翻译了大量藏传密教仪轨,《大乘要道密集》中收集的汉译藏传密教文献中有一半是他翻译的,晚近我们还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地发现了更多由他翻译的藏传密教宝典。一听莎南屹啰这个名字,我们一定想他肯定是一位藏族译师,但是从他所翻译的那些藏传密教经典看,他的汉文好得不得了,他对汉传佛教经典又十分精熟,他很有可能是一位信奉藏传佛教的汉人,只是取了一个藏文名字。

  其实,在历史上对汉文化掌握得非常出色的藏人,或是对藏文化掌握得非常出色的汉人多的是。从汉藏两个民族的起源来讲,虽然我们不能说是汉藏完全是同宗同源,但双方在很多方面确实是一样的。西藏很多人是羌人的一支,汉人也有很多来源于羌人,台湾著名的人类学家王明珂先生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题为《羌在汉藏之间》,实际上这个说法不夠精确,应该说《羌在汉藏中间》。现在的羌族人很少了,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变成了藏人,很多人变成了汉人。同样,历史上很多西夏人或者变成了藏人,或者变成了汉人,对这类民族融合的历史大家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美国有位做汉藏语言学研究的学者,专门研究“吐蕃”这两字的发音,他的研究结果是,吐蕃在古代的发音应该就是“发羌”,这和汉文历史文献中说吐蕃是发羌的一支是吻合的。

  汉藏文化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最初是汉传佛教影响了藏传佛教,后来是藏传佛教影响了汉传佛教,二者交融的历史很长。可惜,大家现在不怎么谈论这段历史了,这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希望我们不要忘记,文成公主对西藏文化发展确实影响很大,当时她不是一个人去的,而是带著一大批人去的,当时汉地使者来来往往很多,其中包括很多和尚,他们带去了很多汉地的文化传统。例如,汉地喝茶的传统,最早也是吐蕃时汉地使臣们带到吐蕃去的,著名藏文史籍《汉藏史集》中对此有很详尽的记载。有意思的是,其中还专门提到喝茶水平最高的就是汉地来的和尚。

  三联生活周刊:西藏浓郁的文化特色得以保留,显然跟地域的相对封闭不无关系。但是西藏必然也要面对发展的问题,这个矛盾如何解決?

  沈卫荣:的确,传统文化如何延续和保存,这是一个难题。就好像在北京,今天的北京还保留有多少我们汉人的传统文化呢?现在西方有种说法,叫tradition for sale,说的是贱卖自己的传统。包括云南的其他一些地方,很多东西都是这样做的,实际上我们在慢慢失去这种文化传统,这就是全球化带来的一个结果。

  毫无疑问,如何保留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现在中国的民族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民族主义怎么来的呢?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害怕失去自己的过去、失去自己的身份认同、失去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恐惧。对我们汉人来说,对失去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的恐惧也许没那么大,但对于藏族同胞等少数民族来说,失去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就等於什麼都没了。

  我们应该花力气帮助少数民族维持和延续他们的民族文化。不过这些做起来也很困难,一方面东西方观念上有分歧——我们觉得在西藏搞经济建设,这是帮助他们;但在西方人看来,这就是破坏。显然,西方人的想法也很成问题,因为他们设想西藏人不需要物质的进步。我们不能认为西藏就排斥发展,藏人同样向往现代化的生活。但是,我们应该更多地理解包括藏族同胞在內的少数民族对传统失落的恐惧。我们再回过来看看,北京和中国內地在这几十年內所经历的汉族传统文化的失落,西藏现在正在经历,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这是现在中国面临的最巨大的挑战之一,也是最考验当政者政治智慧的时刻。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李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