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降准預示基礎貨幣投放方式轉變

http://www.CRNTT.com   2015-02-14 10:53:11  


 
  文章分析,央行歷次提高準備金率是為了對衝外匯占款增加;那麼,當外匯占款保持平穩甚至開始下降時,降低準備金率就成了央行的反向對衝機制,而央行通過MLF等創新工具補充基礎貨幣的同時,通過降准提升貨幣乘數也是應有之義,目的均是保持市場流動性相對穩定,防範通脹或通縮。

  以目前人民幣存款總額110萬億元測算,這次降准向市場釋放了約6000億資金,有利於市場資金面進一步寬鬆,但是部分釋放資金會被外匯占款下降所抵消,因此實際釋放資金可能有限。降准對於商業銀行是利好,可將部分低利率準備金轉化為高利率的貸款或投資,有利於提升商業銀行淨息差,可緩解利率市場化帶來的存款成本上升壓力,有助於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儘管此前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已部分反映了貨幣寬鬆的預期,但此次降準時點早於預期,或將進一步推動人民幣貶值,有利於商品出口,但若貶值幅度過大,將加大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同時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也需要相對穩定的人民幣幣值,屆時不排除央行出手影響外匯市場,上周五央行就大幅上調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以穩定人民幣信心。

  而降准對金融體系最重要的影響在於,轉變基礎貨幣投放方式。因為減少商業銀行每一元存款的法定準備金,可運用資金增加,將提高商業銀行派生貸款、創造貨幣的能力,因此未來基礎貨幣的投放模式,將從以往依靠外匯占款增加轉向以商業銀行派生貸款為主,由外生轉變為內生,提高了貨幣政策主動的調控能力。但是,對於降准能否完全對衝外匯占款的減少,則取決於外匯占款減少幅度和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能力,理論上這兩方面形成對衝,可熨平基礎貨幣的缺口,但在實際中會產生差異,因此還需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運用SLO、SLF等新型貨幣政策工具,向市場補充或吸收流動性,保持合理流動性,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文章表示,鑒於中國央行以準備金率調節貨幣總量的空間較大,若外匯占款進一步減少,或者經濟不景氣,不排除上半年進一步降准的可能。當然,從根本上說,當前央行貨幣政策的立場和取向是“補缺口”而非“總量放鬆”,並非 “刺激”而是“調整”,並非“增量”調整而是“存量”調整。因此,降准並不等同於全面寬鬆,更何況,與西方國家量化寬鬆的資金規模相比,中國一次降准所釋放的資金量規模微不足道。而一次降准也不意味著開啟寬鬆貨幣政策,只是對基礎貨幣缺口的補充。須知,貨幣政策並非萬能藥,就連艾倫•格林斯潘也在日前表示,“貨幣政策是在整體經濟長期力量的背景下操作,除非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潛在生產率的增長,否則擴張性政策或貨幣刺激政策不會影響實際GDP。”

  因此,市場對央行這次降准表現相對平靜也就可以理解了。降准補充了流動性,增加了資金供應,但也加大了資本項下的不確定性,增加虛擬經濟泡沫的風險。降准的目的在於支持實體經濟,加大對小微和涉農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但資金到底能否流向實體經濟,取決於實體經濟風險、金融體制以及銀行公司治理和激勵機制,只有金融與實體經濟形成互利共贏的局面,才能把降准效應落到實處。而且,資金鏈向實體經濟的傳導需要有個過程,有一定的滯後性,未必能立竿見影。所以,在這段時間內若經濟進一步下滑,央行能否保持定力,還是繼續降准,備受考驗。因此,要讓降准效應真正傳導至實體經濟,讓實體經濟自身釋放出活力,還需要進一步深化金融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經濟增長和轉型。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