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父母插手的婚姻不幸福?

http://www.CRNTT.com   2015-02-21 09:45:33  


中國家庭中直系家庭的比例很穩固,多年來不降反升
 
這樣的婚配模式並未走開,反而可能出現新的“不幸福”

  先看一個代表現象:“養老倒逼早婚”

  去年年底,媒體報道了雲南金平縣的早婚現象。那裡的孩子十多歲就早早結婚。儘管沒有一個全面的統計,這兩年屢屢有早婚在農村抬頭的信息。學者王德福2012年在《南方人口》發表的學術論文寫道,“早婚依然普遍存在並且有加重趨勢,有數據表明早婚比例已達20%~50%,個別地區甚至高達80%(韓沛錕,2011),應當引起研究者高度關注。”王德福考察了河南的一個村子,早婚率在2000年—2003年連續4年保持在0之後,開始上升,2010年達到了50%。

  為什麼早婚?王德福通過田野調查發現,最大的原因是養老。這些90後孩子的父母還年輕,著什麼急呢?原來,父母想得很多。“那些七八十歲的老婆婆遭到兒子兒媳的冷落甚至虐待是非常普遍的。這些老人的晚年遭遇在村莊中形成了示範效應,它告訴更年輕的父母們好好思量自己的養老問題。”所以,趁著年輕,給兒子娶媳婦。這樣,自己能夠提前為子女做更多的事情,比如積極地為子女看孩子、種地,以便老來還有恩情在。此外,娶媳婦是要花錢的,趁著自己年輕有力,趕緊把這筆錢給花了,好掙回來。而對於子女來說,儘管不想那麼早就被捆綁,可是,也希望通過婚姻,從父母那裡獲得大量的財物。

  這樣的“養老倒逼早婚”其實也是“父母為養老插手子女婚配”的最新變種。

  總結起來是一個新概念:“恩往下流”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把中國社會“養兒防老”的傳統稱之為“反饋模式”,而西方則是“接力模式”。於前者,上一代撫養了下一代,等到老了,下一代來贍養反饋上一代;對於後者來說,上一代撫養了下一代,下一代無需反哺,只用接著撫養他的下一代。“反饋模式”中,財產的傳承是典型的家庭式,婚姻也超越了兩個人的結合,而是兩個家庭的結合。

  付出是有回報預期的。正如早婚現象中,父母給子女花錢蓋樓、辦婚禮、帶孩子,期待年輕時做多點,老了能被照顧一樣。事實卻不這樣。有學者將這樣的現象稱之為“恩往下流”,即父母拼命地照顧子女,單向付出恩情,缺乏雙向的回饋。究其原因,學者們認為,一是現代子女的觀念中對物質利益更看重,二是因為農村大規模的人員流動讓子女不在父母身邊,也就難以說照料與孝道了。學者們主要把這個概念用在農村的情況上。不過考察都市情況,也符合。中國的城市父母往往也花掉很多的積蓄來給子女買房子,但是獨生子女多,“421”的家庭結構依然造成許多養老難題。而獨生女父母的養老問題還要微妙,更是“恩往下流”。《“倒金字塔”養老困境下——中國已婚獨生女兒養老問題探析》調查了西部某地的狀況後發現,獨生女的父母為女兒、女婿做得更多,卻往往也難以求到什麼回饋,反而自己需要獨立解決好養老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